第4-5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炮”“打鸟”记

随着晋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各种珍稀鸟类也越来越多选择到晋江栖息、繁殖、越冬、安居。于是,这些鸟儿的美照也一次次地被我捕捉,并登上报纸的版面。

有着近20年工作经历的我,在摄影记者的行当里,算是一个标准的“老炮”。不过,刚开始拍摄这些鸟儿时,我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菜鸟”。

拍鸟在摄影中又叫“打鸟”。除了要带上笨重的拍摄设备,还需要很好的耐心和扎实的摄影技巧。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对各种鸟类了然于心。

为了拍好鸟儿,我开始不断学习有关鸟类的各种信息。如果有人问我,一年中几月份栗喉蜂虎会来,九十九溪田园风光的小天鹅、彩鹮还在吗,围头海边的遗鸥、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及泉州湾河口湿地上的白琵鹭近况如何,我都能跟你说道说道。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本报提前策划了一个汇聚各种珍稀鸟类的专版。于是,从紫帽山上到深沪和金井海边,都有我一路追随鸟类踪迹的身影。有一次,在泉州湾河口湿地,为了拍摄东方白鹳和黑琵鹭,我从上午退潮等到下午涨潮,为了不惊着鸟儿,只能在烈日下的滩涂上静静蹲守。等拍摄完毕,我才发现,防水用的水裤已经积下一大摊汗水,甚至还有几只滩涂中的跳跳鱼跑了进来。在金井围头拍摄遗鸥、勺嘴鹬和中华凤头燕鸥时,我不仅要忍受长时间的海水浸泡,还要克服晕船和其他各种不适……

虽然辛苦,但每每看到我们向读者呈现的《百鸟朝晋》大连版时,我都不禁感慨:“终究是没有错付了自己。”

全媒体编辑中心 秦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