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发泡和传统发泡有什么优势?”“业绩增长,但利润下滑,背后原因有哪些?”“面对字节跳动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传统制造企业有什么可以学的?”……这些,是过去一年里,记录在手机、采访本、脑子中的成百上千个采访问题中的一点点。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采访对象开始反过来问我问题——“你觉得安踏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教训,是我们这种体量的企业可以学习的?”“这两家龙头企业之间有什么不同,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新兴产业不会挤占现有优势产业资源吗?”……
如果放在以前,大部分问题我定是答不上来。但如今,我也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关键在于汲取和积累。毕竟,采访生涯七八年,仅微信通讯录里的采访对象就超过1500人。而在大多数人身上,我获取了几乎是最新的资讯,也有关于同一事物的多个角度的观点,这些都成为我对外表达观点的依据所在。
不觉间,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半个“专家”。我听着高兴,也时常惶恐——高兴自己能力得到认可;惶恐时间过得真快、变化真大,惶恐自己失之偏颇、思想落后。于是,我立马告诫自己,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人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到进步的机会。
站在当下,如何继续向前进步?我想到了大学时新闻评论课教授传递的朴素理念:日日新,日日精,则日日进。与诸位共勉。
产业财经部 柯国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