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进
紫菜虽叫菜,不在田里种。闽南山乡人从小就知道,那些紫黑色的大叶子,来自隔着重重山、阻着道道水的海边。她们就像远嫁山乡的女子,带着紫色胎记,披着层层纱衣,入主山乡家家户户的厨房内室,既帮衬着一家老小于餐前润肠、饱后舒胃,又帮忙着补充碘质盐分、颐养精气神。
闽南山乡人向来无汤不欢、无汤不饭。备好一把紫菜,作为下汤之用,自然也就成为山乡煮妇煮夫们的厨藏必知常识。在厨藏将空未空之际,大家或是前往市镇超市,或是直奔五日一圩的乡村摊点,总要及时充储那一份来自远方大海的厚爱,以便随时可以端出热气腾腾的紫菜汤来。
平日居家,若没有更好的食材用来炖汤的话,闽南山乡煮妇煮夫们并不慌神,他们大言不惭,直抒胸臆地说,弄一把紫菜来相助,就够了。事实上,用私藏的紫菜干货,来当作一餐饭的灵魂汤料,煮出一道洋溢着海鲜余味的紫菜汤,是闽南山乡煮妇煮夫们屡试不爽、心照不宣的一贯做派。
饭点在即,眼看着家人嗷嗷待哺,闽南山乡煮妇煮夫们下手不疾不徐。他们会有条不紊地从橱柜里撕取些紫菜,洗净了扔到滚烫的汤锅中,打入一两个鸡鸭蛋,撒点葱花、姜丝,泼点花生油或者抹些猪油什么的,再花上来回滚烫两三次的工夫,就可以让紫菜汤从容地出锅上桌,及时滋养着一家大小的肠胃。
当然,如果时间较为充裕、备料较为充盈的话,闽南山乡人也是在用紫菜来当汤中主角的同时,习惯性地加入诸如养得肥滋滋的鲜海蛎、冻得亮晶晶的虾肉丸、切成细丝丝的豆干片、捏成小团团的肉羹泥,等等,一干与之门当户对的小山珍小海味,成就一锅丰富多彩的农家靓汤。
这样一来,以一菜为主、适加个料的做法,就能很好地根据各自家庭累积起来的味蕾谱系,满足一家老小对汤色的不同喜好。这也说明,在闽南山乡人的家庭生活中,一旦有紫菜汤参与,势必可以让家中老小转忧为喜、食足尽欢。这也是闽南山乡人的种种家常用汤之道。
换到应急场景,那一道简单不过的紫菜汤,也是能hold得住场面、镇得住场子的。某些突如其来时刻,尤其夜将深时,平时打得火热的亲朋好友,在各种宴席之后、意犹未尽之际,前来叫嚣着划拳喝酒。相对不谙厨事的外行人来讲,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难题。
而聪慧的山乡煮夫煮妇们明白,深夜的不速之客,就像放飞的野马,必定要有汤汤水水才能够驯服。他们眼疾手快,洗手做羹汤,让那一道紫菜汤一菜当先、挺身而出,帮衬着化解难为无汤的尴尬境地。
当一锅热气腾腾的紫菜汤,于三下五除二的时间里出炉,也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扯回不速客迷离的视线。要么以汤醒酒,用温情的汤水唤醒来者的理智;要么据汤加酒,以汤下酒,客主双方一并痛饮一番,来个豪情万丈的不醉不罢休。
交情莫过紫菜汤。对于闽南山乡人来说,一场掏心掏肺的宿醉后,也许会断了片,会忘记那情那景,会不承认许下的多多少少的诺言,但是大都会拿紫菜汤来说事,会言左右而顾其他,反复唠叨着说,那天那夜那一碗紫菜汤,是如何的味美、如何的甜香。这更是闽南山乡人隐而不宣的交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