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渝钧(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6班)
暑假里,我读了《高铁开到我家乡》,主人公一家乘高铁穿梭于山水之间的便捷,让我看到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的突破,这背后是代代奋斗者的传承与奋进,也让我想起自己备战书法比赛的日子。
初握毛笔,既雀跃又惶惑。书法中横如阵云、竖似枯藤,藏着千年文脉,我这初学者能接住这份传承吗?我暗下决心,要在宣纸上找到自己的“高铁速度”,让墨香乘着时代东风飘散开来。
刚练习时像高铁初驶,充满挑战。毛笔不听使唤:横画歪歪扭扭如铁轨偏差,竖画软塌似桥墩不稳。望着字帖上筋骨分明的字,我急得想扔笔。可转念想,高铁研发者曾面对技术封锁,仍咬牙摸索。传承无捷径,我重新坐正,蘸饱墨汁,像握住攻坚接力棒。
每天清晨,阳光爬上窗棂,我便伏案。研墨时,墨条在砚台转圈,墨香袅袅,似研磨千年时光。临帖“横”画:起笔藏锋如高铁平稳蓄力,行笔均匀似列车匀速飞驰,收笔沉稳好比精准停靠。写“竖”画,追求笔力贯通,像高铁桥墩深扎地下,挺拔如松。手腕酸了甩甩,权当保养“轨道”;手指僵了泡温水,仿佛检修“引擎”。妈妈笑我成“小书呆子”了,可我知道,每一笔都是与古今匠人对话,在传承路基上添砖加瓦。
有次写“传承”二字,写了几十遍都别扭。“传”的捺画如何像铁轨延伸,“承”的竖钩要多用力才抵得住岁月?望窗外,高铁穿越桥梁,桥墩托轨道连城乡,我顿悟:传承既要如轨道承接历史,又要似桥梁通向未来。调整笔锋,让“传”的捺画如铁轨舒展,“承”的竖钩似桥墩稳重。两个字在宣纸上立起,墨色浓淡相宜,笔画刚柔并济,像传统文化坐“复兴号”向新时代疾驰。
比赛那天,我带着高铁故事赋予的勇气入场。铺宣纸,砚台墨汁微光恍若铁轨晨光。想起实验室测算数据的工程师、工地浇筑桥墩的建设者,我提笔写下“墨韵新程”。起笔如列车蓄势,行笔似风过原野,收笔若到站鸣笛,每笔裹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每行写着对时代奋进的赞颂。
获奖证书像高铁线路图上的站牌,标注着我在传承路上的位置,却不是终点。高铁缩短探亲路,书法拉近文化传承的距离。未来,我会继续握毛笔探墨香奥秘,也如期待高铁新线路般,盼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开辟更宽道路。让古老墨香与时代之风,伴着“复兴号”鸣笛,驶向更灿烂的明天。指导老师 陈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