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芯渝
五月的多哈,在沙与海的呢喃中,两位年轻的身影用球拍书写着属于中国乒乓的新传奇:王楚钦、孙颖莎两个人的名字将随着刻刀卷起的飞屑,第三次被刻在兹·赫杜塞克杯的底座上。一切尘埃落定,孙颖莎第二次躺倒在世乒赛的赛场上,卫冕冠军再一次捧起吉·盖斯特杯;当舞台上奏响为冠军而鸣的旋律,圣·勃莱德杯迎来了他的新主人,王楚钦成为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首位左手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趟旅程的意义已然超越了胜利本身:这是为国争光的信念,是对坚持的礼赞,是蜕变的回响,更是中国乒乓新生代最完美的宣言。
为国争光的信念,是支撑他们穿越风雨的精神罗盘。耀眼的光芒射向多哈世乒赛混双冠军领奖台上,一抹快意又淡然的笑容出现在两个人的脸上。在东京奥运失利后的日子里,这对年轻的组合将“为国争光”的信念化作训练馆里日复一日的汗水。孙颖莎曾说:“胸前的国旗永远大于身后的姓名。”王楚钦在巴黎夺冠后也表示:“我想用生命去换回这块金牌。”
回望来路,在2017年韩国牙山破土而出的萌芽是穿过了雅加达的青春风暴,经历了休斯敦、德班的成长浇灌,接连在杭州和巴黎结出了硕果。如今在卡塔尔的多哈实现了世乒赛混合双打三连冠的壮举。当初的萌芽在8年的时间里当之无愧地成了屹立在世界乒坛的参天大树。他们用精湛球技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既保持开放自信的国际视野,又始终心怀家国。当他们在关键比分时相互鼓励的眼神交汇,当他们在逆境中永不言弃的顽强拼搏,展现的正是中华体育精神最动人的传承。
对梦想的坚持,铸就了他们化挫折为阶梯的强者品格。大家惊叹于王楚钦反手拧拉的犀利,却少有人知道这是早六晚十的兼项训练。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他,在巴黎奥运会爆冷止步32强,遭遇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舆论的质疑与自我怀疑曾将他推向深渊。但挫折从未扼杀他的梦想。在教练团队的支撑下,他通过千锤百炼的技术打磨和心态重建,硬生生从绝境中攀爬归来。从奥运溃败到世乒赛登顶,他用“触底反弹”证明:“哪怕跌入谷底,只要向上攀登,就能让失败成为勋章”。梦想的底色是坚持,金牌会褪色,但以梦想为炬、以坚持为刃的故事,在球台上永远鲜艳。
蜕变的回响,源自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回顾世乒赛女单决赛戏剧般的第六局,当擦边球无可挽回地向着地面滚落,仿佛有命运降临的时候,失去这一分的孙颖莎抬头向天,体育馆的大屏幕将那颗戏剧性的回球用各个角度不断回放,在孙颖莎睁大的眼睛里折射出奇异的光。经过激烈回合后,孙颖莎被汗水浸湿的球衣贴在胸口起起伏伏,她没有摇头,也不抱怨,更不沮丧,挂在脸上的是一抹带有感慨意味的笑容。
回望这段淬炼之路,这个独一无二的女孩在自我塑造中完成了蜕变——从初琢的璞玉到出鞘的利刃,她在胜负的刀锋上起舞,于跌宕起伏间寻觅那道制胜的窄门。在2025年初夏,在一方栗色的球桌上,她捏捏鼻头,甩掉汗水,一拍又一拍,咬住比分,扛住对手,直到最后一场胜利终结。她向所有投射来的目光宣告:低谷已然过去,诺言不会落空,征途正行向顶峰,而我已然实现蜕变。
回望王楚钦、孙颖莎的成长之路,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奖牌,更在于展现了一种健全的奋斗者心态:既全力以赴追求卓越,又能超然看待得失;既坚持个人特点,又珍视团队价值;既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精神上不断成长。
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我们同样可以在三尺讲台上诠释这种精神——认真备好每堂课是对专业的尊重,平等关爱每个学生是对初心的坚守,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传递人文精神则是教育者的担当。
王楚钦、孙颖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奋斗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愿我们都能如他们一般,在各自的领域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姿态,以奋斗描绘青春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