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的“夫妻井”

刘鹰潭

我老家在晋江东石塔头刘村。故乡厚重的历史沉淀、深厚的革命传统闻名遐迩,尽在我的心灵深处魂牵梦萦。

堂叔是香港一名记者,经常报道乡闻乡讯。去年春节,趁堂叔回乡过节,我和老爸约上他重游故乡。革命斗争史馆、慈元皇太后行宫、虎啸塔、乡村记忆馆、福华图书馆……一系列景点,历久弥新。而此次最大的收获,是有趣的网红打卡地——“夫妻井”。

“夫妻井”地属村里“后角区”,也称“后角井”。其历史悠久,水质清纯甘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特别是我们这偏僻的小渔村,生活淡水贵如油,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喜欢挑这口井的井水回家磨豆腐,做出来的豆腐甘润爽口。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夫妻井”供水的功能性已经不复存在,而今作为故乡家风家训的教育基地,却重新焕发其新的意义,正如闽南四句所言:

夫妻井水甜又甜,

透早担担起五更。

昨日新婚燕尔时,

互助互爱福无边。

这首小诗写的是“夫妻井”名称的由来,以前每逢村里有人结婚,婚礼翌日天蒙蒙亮,必定安排新郎新娘,互换服装,扛一根竹竿,来此地打水。沿途打闹的伙伴,羞涩的新人,是一番何等热闹的景象!这个仪式寓教于乐,启迪新婚夫妻要饮水思源,同甘共苦,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蕴含故乡的家风家训——“忠孝传家”的文化根髓。

触景生情,老爸和堂叔相视而笑,不禁忆起堂叔当年结婚的情景:

我差不多读小学的年纪,那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但充满乐趣。年轻的堂叔个性十足,老大不小,抱定独身主义。我奶奶属族里最大辈分,通过权威加媒人的介绍,好事多磨,堂叔堂婶终成眷属。婚礼前一天,堂叔家即进入喜庆状态,开始自制糕点,开办“食堂”,族里亲朋,大人酒足饭饱,小年轻则到处张罗租借板凳桌面。村民家里是有自备八仙桌的,用红漆写上名字。故乡淳朴的风气,哪家举办宴席,就派人到处收集八仙桌,那个场面看上去像“联合国的装备”。不一样的桌椅,却一样的场面温馨。而筵席散去,又一起闹哄哄地归还,伴手的几颗油炸粿,就是“租借”的费用。

“背井离乡”是一个浸透中国人复杂情感的词语,短短四字却饱含无尽的沧桑和辛酸。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生活,是革命先烈、建设者、劳动者等无数“挖井人”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换来的。“不忘挖井人”就是告诫我们,历史绝不能遗忘,先辈的功绩必须铭记。

故乡的“夫妻井”提醒每一个享受甘泉的人,常怀感恩之心,铭记来时之路,并努力成为后人的“挖井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