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 可能是中风前兆

初秋警惕“气象病”

温差骤变易引发中风

张玉梅

一场秋雨一场寒。晋江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张玉梅提醒:“秋季是脑中风‘危险窗口期’,高血压、动脉硬化人群需警惕气候骤变引发的血管危机。”

“脑中风从不是‘突然袭击’,80%的患者发病前会出现短暂预警。”张玉梅结合临床案例指出,初秋需警惕脑中风的危险信号。

短暂性视力障碍最为隐蔽。65岁的陈先生日前晨起时突然眼前发黑,10秒后恢复,未予重视,三日后突发偏瘫送医。“这种‘一过性黑蒙’是视网膜缺血的表现,提示颈动脉斑块可能脱落。”张玉梅解释,若伴随视物成双、视野缺损,需立即进行脑血管超声检查。

频繁打哈欠常被误认为“秋乏”。研究显示,70%的脑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会出现持续性哈欠反射。“这是脑组织缺氧的求救信号。”张玉梅强调,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若哈欠伴单侧肢体麻木,需立即就医。

言语不清或记忆断片更具迷惑性。张玉梅曾接诊一名退休教师,发病前反复出现“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症状,自嘲“老糊涂了”,实则是大脑语言中枢缺血。“更危险的是近事遗忘——患者可能清楚记得童年往事,却忘记早餐内容,这种‘岛叶综合征’提示脑深部血管病变。”

防中风重在“稳”

从细节筑牢健康防线

针对初秋气候特点,张玉梅提出“三位一体”预防策略。

水分管理要精准。“夜间睡眠时,人体通过呼吸、皮肤蒸发会丢失约500毫升水分,血液黏稠度在凌晨3~5点达到峰值。”她建议,睡前饮用150毫升温水,晨起后先喝半杯水再起床,“但心衰患者需严格控制饮水量,可抿一小口润喉”。

饮食调节讲科学。香蕉富含的钾元素能对抗钠离子升压作用,张玉梅推荐“每日两根香蕉+30克坚果”的组合:“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血管弹性,但需选择原味,避免盐焗款加重心脏负担。”对于便秘患者,她推荐“黑芝麻蜂蜜糊”——10克黑芝麻炒熟研末,加蜂蜜调服,润肠效果优于药物。

运动择时避风险。“清晨6时—10点是中风‘魔鬼时段’,此时血压波动最大。”张玉梅建议,老年人将锻炼时间调整至下午4时—5时,或选择室内太极、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她特别提醒:“运动后若出现头晕、眼前发花,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需立即坐下并补充糖盐水。”

环境适应需渐进。张玉梅指出,从空调房到室外的温差超过7℃,会引发血管急剧收缩。“建议出门前在门口适应3~5分钟,随身携带折叠伞应对突降阵雨。”

张玉梅呼吁:“中风急救必须争分夺秒,患者家属需牢记‘120原则’——1看脸是否对称、2查手臂是否无力、0(聆)听言语是否清晰,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