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发起的“家庭急救小妙招”健康话题征集活动引发咱厝不少市民的反响。众多读者通过邮箱和微信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急救经验,也揭示了家庭急救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咱厝120中心相关急诊专家提醒:正确急救的“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错误处置可能导致二次伤害。
常见误区频现
“看到孩子烫伤,老人马上拿来牙膏涂抹,结果送医后医生批评了我们。”市民陈女士在投稿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训。像陈女士这样陷入急救误区的市民不在少数。晋江市中医院急诊科相关负责人指出,家庭急救中最常见的错误包括:烫伤后涂抹牙膏、酱油;流鼻血时让患者仰头;异物卡喉时盲目拍背;对骨折患者随意搬动等。“这些做法看似合理,实则可能加重伤情。以流鼻血仰头为例,这样会导致血液倒流至咽喉,可能引起呛咳甚至窒息。”
许多投稿中提到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有家长在孩子噎住时盲目用手指抠喉,反而将异物推得更深;有老人突发心梗,家人急忙扶其行走,导致病情恶化……这些错误处置都是由于缺乏基本急救知识造成的。
市民分享实用妙招
征集活动中,不少市民分享了行之有效的急救方法,展现了民间智慧与科学知识的完美结合。退休护士王阿姨分享了烫伤处理的“五字诀”:冲、脱、泡、盖、送。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小心脱去受伤处衣物;在冷水中浸泡15~30分钟;用清洁纱布覆盖伤口;严重者立即送医。“记住这个口诀,就能避免涂抹牙膏等错误做法。”
消防员张先生分享了应对异物卡喉的“剪刀石头布”法:剪刀——找准肚脐上方两指处;石头——一手握拳顶住该位置;布——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这个方法简单易记,关键时刻能救命。”还有读者建议家庭常备急救包,内含无菌纱布、绷带、碘伏、创可贴、止血带、剪刀、镊子等物品,并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专家点评:
急救知识应成家庭必修课
针对市民分享的急救方法,晋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家荣进行了专业点评。他表示:“很多市民分享的方法符合急救原则,如小伤口先压迫止血、烫伤后冷水冲洗等,这些都是正确做法。”但他也指出部分民间方法存在风险:“如鱼刺卡喉喝醋、中风放血等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不建议采用。遇到急症,最重要的还是立即拨打120,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处置。”
张家荣建议,大家都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气道梗阻解除术等,并定期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急救技能不应只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