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蜂类繁殖和回巢的关键期,攻击性显著增强,而此时正值龙眼采收旺季,枝头密集的果实与隐蔽的蜂巢形成“冲突地带”。据晋江市中医院急诊医学部统计,近一个月内,该院已收治12例因采摘龙眼被蜂蜇伤的患者,其中2例因多器官损伤住院治疗。
蜂群活跃季 龙眼林成“高危区”
“8月25日,一对父子在池店镇采摘龙眼时捅破马蜂窝,父亲被蜇50余处,儿子被蜇30余处,送医时已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晋江市中医院动物咬蜇伤科负责人庄鸿志医师指出,“蜂群攻击往往集中在头部、颈部等暴露部位,毒素快速扩散会引发连锁反应。”无独有偶。9月6日,陈埭镇刘先生在自家龙眼树下被蜂蜇后突发过敏性休克,经紧急注射肾上腺素才脱离危险。
蜂毒凶险
从局部肿痛到多器官衰竭
一枚蜂针的威力为何如此之大?庄鸿志解释,蜂毒含蜂毒肽、磷脂酶A2等成分,可触发三级伤害:速发型过敏反应,毒素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溶血与横纹肌溶解,破坏红细胞和肌肉细胞,引发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毒素通过血液循环攻击心肌、肝脏,造成凝血异常。
“被蜇伤后,患者可能先感到灼痛,随后出现红斑、水疱,若未及时处理,毒素在2小时内可达峰值。”庄鸿志强调,儿童、老人及过敏体质者风险更高,曾有患者因被3只马蜂蜇伤导致多器官衰竭。
科学自救:
抓住“黄金10分钟”
面对不同蜂类,急救方式差异显著。蜜蜂,体型小、毒刺易残留。应先用硬卡片轻刮掉毒刺(勿挤压),再用肥皂水冲洗10分钟,中和酸性毒素。马蜂,体型大、可多次攻击,毒液呈碱性。需用食醋湿敷伤口,抑制毒素活性。通用原则:若无法辨别蜂种,按“拔刺—冲洗—消毒—冰敷”四步操作,并尽量保存蜂体或拍照供医生诊断。
“蜂刺毒囊会在2分钟内排空毒液,因此急救需在10分钟内完成。”庄鸿志提醒,若出现全身瘙痒、呼吸困难、少尿等症状,或被群蜂蜇伤超过5处,必须立即就医。晋江市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开设24小时动物致伤专科门诊,配备抗蛇毒血清、蜂毒抗过敏制剂等特效药物,可实现“边处置边观察”的一站式救治。
记者手记
在走访龙眼种植户时,记者发现许多人对蜂蜇伤的认知仍停留在“涂点牙膏就好”。然而,一枚蜂针背后,可能是生死竞速的较量。庄鸿志呼吁:“采摘时务必穿戴长袖衣物,避免主动惊扰蜂群,若发现蜂巢应联系专业人员处理。”
晋江市中医院急诊医学部
24小时急救电话:
0595-85674279
动物致伤咨询:18065957003(8:00—12:00,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