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流转,“三秋”时节的养生方法也需因时而异。近日,记者采访了咱厝知名中医、晋江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蔡文墨,就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的养生重点为市民提供专业建议。
初秋防湿热,健脾祛湿是关键
初秋时期,盛夏余热未消,天气湿热并重,俗称“秋老虎”。蔡文墨医师指出,此时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他建议市民避免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停留,晚间睡眠时腹部要盖好薄被,以防寒湿引发身体麻痹、肌肉疼痛、腹痛等不适。
在饮食上,蔡医师推荐多选择温性食物,如赤小豆、苡仁、白扁豆、山药等,这些食物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有助于调养脾胃。同时,要节制冷食冷饮,不吃不洁瓜果,以免湿热、寒湿内蕴,诱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中秋润肺燥,养阴益胃正当时
进入中秋,“白露”过后,天气逐渐干燥,昼热夜凉,燥邪当令。蔡文墨医师强调,此时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他建议市民室内保持一定湿度,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耗散精气津液。
在饮食调养上,蔡医师建议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类食品,多吃芝麻、核桃仁、银耳、萝卜、西红柿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品。此外,还可适当食用粥类,如八宝粥、百合银耳粥等,以滋养身体。同时,他提醒市民要注意涂擦护肤霜,防止皮肤干裂。
晚秋御寒邪,情志调养不可少
晚秋时节,秋风肃杀,天气渐凉,寒潮不时来袭。蔡文墨医师提醒,此时养生除继续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他建议市民参加冷水浴等耐寒锻炼,逐渐增加衣服,以提高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但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随身备好急救药品,以防气温骤降引发危险疾病。
除了身体上的调养,蔡医师还特别强调了情志调养的重要性。他指出,秋雨绵绵、秋风瑟瑟的天气容易使人感到沉闷抑郁,特别是老人和在外游子更易受影响。因此,秋天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保持乐观,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外出旅游登高赏景,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在饮食方面,要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忌食生冷,可适当选食补肺益气类的食物,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