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墓秘语

泉州普贤路的右侧,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清源山的西南麓,引领着人们步入一个小小的村落——上村,也带着你去探访一片历史的秘境,倾听一段尘封的历史低语……

小村子静静地偎依在群山的怀抱中,距清源山的山门不过千米之遥,村后龙眼林的深处,藏着一处古墓遗址,那是明山岭的南麓,当地村民称之为将军山。或许,山因墓而名,抑或墓因山而存,这其中的渊源,早已被岁月的风沙掩埋。

我随着村民的脚步,踏着斑驳的石阶,一路向上探寻。古墓的入口,一只大石鼋半掩在密林深处的沙土中,它的头倔强地高昂着,仿佛想要挣脱这泥沙的束缚,重见天日。再往上,又遇见另一只形状相同的石鼋,它更为巨大,约莫八十厘米高,两米多长。其形态与开元寺、承天寺的石鼋极为相似,只是背上的石碑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谜团。

当地村民们口中相传着:数年前,村里的古厝、猪圈的墙基上,散落着许多刻着字的断碑。随着古厝的翻建、猪圈的拆除,这些碑石或被填入了地基,或被遗弃在角落。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些碑石都是从将军墓中搬回来的。这些碑石,是否也曾在历史的洪流中见证过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那个远去的时代的风云?

继续向上攀爬,一对石马映入眼帘。它们分列于墓埕的两侧,高近两米,长约四米,身上披着甲胄,仿佛随时准备驰骋沙场。石马身后,是一道明晰可辨的石阶和零碎的石构件,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沧桑。而在石马的下侧,一尊仆地的石像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体正面已大部分埋入土里,面目模糊不清。另一尊石像则仰面朝天地躺在龙眼树阴下。除去底座,石像高三米多,头戴钢盔,身披重甲,双手按剑,面目极为威严,仿佛在统率着千军万马。

这些石鼋、石马、石像,规制巨大,显然是大人物的墓葬。从石像按剑而立的形态来看,这应为武将之墓。然而,细看这些石像、石马的甲胄饰纹,却并不像是清代的装束,这究竟是哪个时代的英雄,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村民保存的残碑碎片中,我找到了些许线索。其中一块残碑上刻着“钦赐茔葬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陆路等处地方军务总兵官佥事晋赠都督同知加一级记录二次显考省斋苏公泊元配诰赠正一品夫人显妣懿安朱太君合葬铭”等字样。另一块残碑上则有“期服孙承业承恩”,“姻家弟陈大顿首拜撰文”等字样。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座古墓的主人是一位在清朝时期有着显赫战功的武将,而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品级极高的诰命夫人。这座古墓,很可能是他们的合葬墓。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证这些碑文时,却发现这座古墓并非单纯的清代墓葬。有些碑上刻着“明赐”“康熙戊辰年”“乾隆丙申年”等字样,说明这座古墓的历史跨度可能更长。其他残碑上还记载着墓主征战的经历,可惜已残缺不全,无法完全了解墓主的生平事迹。这些残碑上的文字,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个又一个模糊的身影和事件,令人如坠云里雾里,无法完全看清真相。

这座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谁?他的家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这些石鼋、石马、石像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象征?进一步的考证有赖文史界的深入调研和考究。这些问题,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得到解答。但无论如何,这座古墓已经成为上村的一部分,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期待着后来人的探索。

离开古墓的路上,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座古墓虽然像一个谜团,但它更是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遗存。它让我们看到这片土地曾经的风云跌宕,也让我们听到历史的叮咛,看到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

陈向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