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晒网:被误读的生存智慧

王世全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传统认知里是个略带贬义的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做事缺乏恒心、怠惰松散的人。然而,当我们以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这简单的生活场景背后,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对生命节奏的精准把握,也是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智慧调适。

渔民们驾着木船驶向深蓝时,船桨划开的不只是海浪,更是生存的轨迹。三天里,他们的眼睛要盯着变幻的鱼汛,耳朵要辨着风浪的暗号,手掌被渔网勒出交错的红痕,却仍在起网时爆发出震天的号子。渔网沉甸甸拖上船舷的瞬间,银鳞闪烁的不只是海货,更是对妻儿期盼的回应。这份投入里,藏着对生活最朴素的敬畏——既知大海馈赠无常,便以全力奔赴每一次潮起。

但潮落之后,必有归港时。当渔船泊在码头上,渔民们会把浸透咸涩的渔网一张张铺开在沙滩上。阳光穿过网眼,在沙粒上织出细碎的光斑,海风拂过网线,带着晒干的盐粒簌簌作响。这两天的“晒网”,从来不是偷懒的托词。他们蹲在网前,用麻线细细缝补被礁石划破的缺口,指尖划过磨损的网线时,像在抚摸一位老伙计的伤痕。渔网若不晾晒去潮,丝线会在潮湿里霉烂;若不及时修补,下次出海只会网破鱼逃。这份休整,原是对劳作最负责的延续。

更妙的是晒网时的闲隙。老渔夫会坐在礁石上,给孙辈讲当年与鲨鱼周旋的故事,唾沫星子溅在阳光下,竟像撒了把碎金;年轻的媳妇们聚在屋檐下,一边择着刚上岸的海菜,一边笑着说些家长里短,鱼腥气混着皂角香,在风里缠成温柔的结。有人躺在渔网堆里打盹,梦里都是海浪拍船板的节奏;有人提着酒壶往礁石上一坐,对着落日独酌,酒液里晃荡着半醉的晚霞。这哪里是浪费光阴,分明是把紧绷的日子松松弦,让亲情在笑语里发酵,让疲惫在清风里消散。

现代人总把“坚持”二字捧得太高,仿佛停下来就是罪过。写字楼里的白领对着电脑屏幕连轴转,咖啡杯底的渍痕比报表上的数字还深;画室里的学生握着画笔不眠不休,眼底的红血丝比画布上的油彩更刺目。可就像老农都懂“过犹不及”的道理——田垄不能总耕种,得休养生息才能长出好庄稼;琴弦不能总紧绷,得松松调调才能弹出妙音。朋友曾为了赶项目连续三个月没休过周末,直到在会议室突然眩晕,才被医生勒令停下。躺在病床上的他才发现,那些硬撑着做完的方案,漏洞比渔网的破洞还多;反倒是养病时在公园长椅上琢磨出的新思路,后来成了项目的点睛之笔。

“晒网”的智慧,在于懂得给生活留白。就像书法里的飞白,不是笔墨的缺席,而是意境的延伸;如同乐曲里的休止符,不是声音的中断,而是情感的酝酿。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时,常常画到一半就搁下笔,跑到市集看商贩争吵,去教堂听唱诗班诵经,甚至蹲在街头看鸽子踱步。主教催他快点完工,他却说:“我在等那些门徒的神情自己走到画布上来。”那些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是让灵感在观察里沉淀,让思考在静默里发酵,最终成就了不朽的经典。

我们终究不是永动机,需要在“打鱼” 的奔忙里积蓄力量,也需要在“晒网”的从容里消化生活。补网时的专注,是为了下次出海更有底气;陪伴家人的温情,是为了前行时心里更暖;独处时的放空,是为了让灵魂跟上脚步。就像潮汐有涨有落,四季有枯有荣,生命的节奏本就该张弛有度。

所以不必羞于“晒网”。当我们在忙碌间隙停下来,给父母打个电话,陪孩子搭会儿积木,或是单纯发会儿呆看看云,都不是在浪费时间。那些在“晒网”时积攒的温暖与思考,终将变成“打鱼”时更稳健的力量。毕竟,能把日子过得有劳有逸、有紧有松,才是最通透的人生智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