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莹
翻开自己的书画集《笔上芳华》,几行娟秀稚嫩的小楷映入我眼帘,仿若是隔着茫茫岁月送来了一封信,让昨日的我与今日的我实现了一场文艺浪漫的“跨时空对话”。
“玮莹,还记得在晋江二小的日日夜夜吗?”
怎会忘记呢?那浸润墨香的霞光书画社,曾有良师益友、同道同窗共同泼墨。在师长、同学的信任与支持下,我担任霞光书画社社长数年,对这里的感情既深刻又鲜明。看待霞光,如同看待与我一起成长的手足。
犹记得在一年级时,在李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张谋含老师破例收我学习硬笔书法。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很是雀跃、欢欣,备受鼓舞。早在此之前,我就已经是张老师的忠实拥趸。听妈妈说,张老师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其作品结构之工巧、行文之有序、笔劲之古朴、蓄墨之温厚,横撇竖捺间尽是大家气度。那时,我便想,若是有机会跟随张老师这样儒雅的先生学习,那该有多好——说来,我确实是个极为幸运的姑娘,在少年时就能梦想成真。
张老师确实是一位良师。在我的记忆里,他敦厚温和,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眉毛浓郁得像是两笔墨迹,铁画银钩似地勾勒出他的气质。他喜好素雅,浑身上下无俗物赘饰,手中拿着柄纸扇。后来的日子里,我越发觉得张老师字如其人,是一位“以身示教,行胜于言”的良师。
他的教学可以被戏称为真正的“纸上谈兵”。薄薄的宣纸上,他落笔利索、运笔流畅,几个呼吸间,一篇洋洋洒洒的习作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却不只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在习字上教导我们,在生活上关怀我们。每逢寒暑假,还会给我们布置任务,逐个地批改我们的习作。我们如果写错一个笔画就要重写,直到写好为止。他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我们,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开始效仿他的严谨与认真。
他手上的那柄纸扇,让我印象深刻。我曾以为纸扇是图个装饰,没想到有教习上的大用途——授课、思考、谈话,那把纸扇都始终被他握在手中。有时候,他会展开扇扇风;更多时候,扇子都是合起来的,但一旦发出响声,往往意味着我要“受罚”了。
“啪——”纸扇轻轻地敲在了我走神的脑袋上。“干什么呢?一脸恍惚。”张老师的提醒,藏着关切。
“我怎么也掌握不好横折钩的写法,没有力度。”见我苦恼,张老师便从我手中接过笔,敛眉肃目,摆出架势,在纸上落了一个漂亮的横折钩。他并不说话,先让我暗暗琢磨着,只在适当的时机再点拨——就这样反复几次,我再落笔时,真有了老师几分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的感觉!
习字时,他是良师;为人上,他是榜样;成长中,他是益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热爱生活,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摆上笔墨纸砚,悬挂着几幅小楷,墙上挂着几幅学生作品。无需贵重的装潢,这屋子顿时便有了几分文人气息。
每每有人到访,他总是笑意融融:“来啦!快坐下!”除了习字的技巧,张老师对古文化也颇有涉猎,每次侃侃而谈,都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时候他也会播放上一段与书画有关的纪录片,与我们一同欣赏学习。浸润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间,我们受益良多,这影响一直延绵至今。
临近小学毕业之际,妈妈帮我刊印了《笔上风华》。这本与霞光书画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集,既是我这数年的积累,也是我对自己未来的希冀。这本册子,凝结着我在二小期间练习书法的心血,也记载着我在二小跟随张老师学习成长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收获。对此,我始终心怀感激。
在二小成长的六年,我从一颗芽苞长成了小树,拥有了独自抵御严寒酷暑的力量;我从一只雏鸟变成了展翅的雏鹰,拥有了搏击风浪的矫健臂膀。但我始终不会忘记,除了张老师的教导,二小的许多老师亦为我的成长点亮了一抹霞光。这霞光延伸处,我看到了教我音乐、绘画的老师。他们以艺术之美为我编织童年的梦想,让我在音符的回荡中谱写自己的韶华篇章;我看到了语、数、外等主课老师,总是在埋头备课、抬头讲课,日日不辍地忙个不停……我记得每天清晨,在校门口遇到笑容灿烂的校长时,我总是调皮地敬个礼,向他问一声好,在他与其他同学、教师打招呼的背景音中愉悦地走进校园、奔赴课堂。
在二小的小小方圆里,从来不缺青春正好,从来不缺来日方长。在青葱岁月里,邂逅霞光,师从张老师及更多像张老师一样的好老师,与二小同行的数年,已然成为支撑我在韶华中奋楫扬帆的波浪,推动着我一路前行。我想——霞光漫途,我心亦无悔。
(作者系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