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瑜
在厦门老城区八市近旁的赖厝埕,我邂逅了来自晋江灵源山下的清代武将吴英的遗迹——赖厝古井。
赖厝古井的石头井栏斑驳泛黄,看起来十分古朴。古井后方有一列由低矮小石头围成的弧形护栏,上刻四个行书大字——“赖厝古井”。古井前地面上有一方青草石隶书碑文:“公元二零一四年,岁在甲午仲秋,政府应民所呼,于鹭江剧场旧址建设文化公园。古井破土重现,水尤清冽,见者称奇。据传,康熙年间,有庙于此,名‘万寿宫’。孤儿吴英,栖身庙中。乡邻赖氏怜其孤苦,收为义子,教读书,励从军。吴英戎马行阵,屡立战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为报恩,吴英置大厝,名曰赖厝。厝前一井,即今之古井。岁月沉浮,几经更迭,此地曾作民房,之后建大同小学,一九四二年校迁建金城戏院,后改为鹭江剧场。义德孝行,千年古训;百年古井,见证历史。为铭后志,特立此碑。”
碑文不仅介绍赖厝古井的发现经过,而且记载古井所在地——网红打卡点“厦门老剧场”的历史变迁,更是讲述了一个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
明崇祯十年(1637年),吴英出生于晋江大浯塘。据传,他少时家贫,漂泊鹭岛,以挑运私盐为生,栖身于赖厝埕万寿宫,幸得赖氏大妈怜恤照顾。在赖氏的鼓励下,吴英投军从戎。因担心吴英脚大,没有合适的鞋子穿,部队临行前,赖氏大妈连夜赶纳一双布鞋给他。吴英记挂赖氏的疼爱,珍惜布鞋,一直舍不得穿,总是把它挂在脖子上。一次作战,吴英所在部队败退。担任旗手的吴英突然发现赖氏大妈送的布鞋不见了,他举着大旗,反向回去寻找。将士们看到大旗倒向而奔,以为来了救兵,士气大振,跟着大旗反冲回攻,拼命搏杀,敌军纷纷溃逃。最终,战斗转败为胜,吴英获得首功,被称为福将。他的福运,藏在赖氏大妈赠送给他的布鞋里,也藏在他对赖氏大妈的“义德孝行”中。
史载,吴英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他本和施琅同属郑成功麾下,施琅降清后,他追随施琅。施琅征战台湾时,吴英担任征台副帅,成为施琅的左膀右臂,为国家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征台后,施琅班师回京,奏请吴英镇抚台湾。他深得台湾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台湾公”。
吴英能武亦善文,工书法,擅诗文,曾题晋江东石“南天禅寺”匾,作《重修南天禅寺碑记》,有《行间纪遇》一书存世。他一生福星高照,官运亨通,曾任四川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和福建水师提督等要职,并获康熙皇帝“作万人敌”题赠。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英在厦门逝世,享寿76岁。康熙下旨追封他为荣禄大夫,恤赠太子少保,钦赐祭葬,敕建厦门吴英将军祠和石碑坊,御题“但使虎貔常赫濯,不教山海有烟尘”联句。第二年,康熙又御赐七律诗,曰:“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篷台远涉鲸鲲浪,岛屿平开烽火烟。将老偏宜立壮志,宸襟每注施恩廷。波涛有作须先靖,黾勉防微截未然。”
光阴流转,岁月沧桑,吴英建置的赖氏大厝已经荡然无存,当年他借以栖身的万寿宫迁建他处,赖厝埕这个古地名也被大元路所取代。然而,赖厝古井却永不枯竭,盈盈井水蕴含着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