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附议许谋清散文

黄良

许谋清近期似乎放弃了长期坚持的小说创作,有意识地在专攻散文,他写的历史大散文很有穿透力,尤其是涉及家乡安海与海有关的题材。

《每次涨潮都换一波海水》这本书名本身就起得似是而非。生长在海边的人,对于每次潮水涨退都已熟视无睹,除非赶海讨生计的人才会特别在意。海水来自汪洋,也源于山涧溪壑,潮涨潮落、千变万化,夹带泥沙、被海水倒灌淤积的泥浆形成滩涂。作家对“海丝”主旨辨识解读一如既往,如安海滩涂一样混沌模糊又暗藏复杂腥味,生长造就许多顽皮生命。作者对晋江安海这片土地特别关注。生长在风云际会时代的历史人物,最终结局并没有按主人公预设剧本走向辉煌完满,令人惊诧莫名心有不甘。郑芝龙、郑成功、伍秉鉴这些明代晚期以后中国历史重量级人物,被许谋清归纳进入这本书第三辑“残缺雕塑”。顾名思义,雕塑残缺,美则美矣,令人侧目遗憾。随着许谋清的意念,他们涂脂抹粉、粉墨登场。这些深藏历史故纸堆里、沾满尘埃的人物,被作家塑造得栩栩如生、牛气十足、气吞山河。他们把握时势,造就非凡,最终留下千秋万岁名,形成寂寞身后事。他们死后的这片经常被暴雨侵浸、台风骚扰的沿海土地上,沉寂了几百年的晋江百姓,依旧头顶炎炎烈日,脚踏灼热红土,艰难地到地里刨食。一拨拨不服命运安排的勇悍者远走异国他乡,经多年顽强拼搏,匍匐前行,终至再现昔日的喧嚣。小说家写的散文可读性与纯粹散文作家笔法笔调思路截然不同,讲叙故事生动、张力蓬勃,历程凹凸有致、跌宕起伏。不同于一般散文主题先行的牵强附会、哲理说教之套路,读者自然而然接受作者隐忍含蓄的观点。许谋清每一篇散文的立论不重复自己,不断创造新的视角,传递新理念。从事文学创作时,每一位写作者比较困惑的是,写作过程中,细节布局与语言组织老在原来轨道上绕圈打转,时不时绽现旧痕迹。“赋新篇”是每一位作家梦寐以求的结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来自于许谋清博览群书的阅读,以及他丰富的社会关系网、接触各阶层人群的广泛、与众不同的路径思考。

基于生活观察分析研判,许谋清自如地把握理解生活真实,故事剪裁取舍和提炼看似信手拈来,细节描述却独具匠心,令人印象深刻。活生生事例就摆在眼前,技术性处理体现许氏风范。如我们读《安海港记忆》,说到新加坡安海籍华侨富商黄加种先生回乡探亲,起夜时方便器是一只粗桶;搬住侨联旅社后,店方也提供不了洗澡的热水器;食堂师傅主动热情地用炒菜的大鼎烧水,黄加种洗完澡反而沾一身油……为提升回乡投资长时间居住的生活品质,黄加种兴建了泉州地区第一家三星级酒店,让当时许多不知“星级”设施和服务为何物的晋江人脑洞大开、大开眼界。安平港海埭大规模开发建成安平开发区,吸引一批民营中小企业入驻,带动了家乡制造业发展,安海从此走上工业化、产业化道路。由于城市化进程摧枯拉朽,改变了人们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日积月累,几十年后,安海港湾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安海滩涂从此没有跳跳鱼、没了土笋……安海港千百年孕育孵化生长的土特产,只剩下记忆里的一些凌乱碎片。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矛盾很难调和,如何解决新与旧的对立统一达到协调和平共处?许谋清曾经在这方面以文学的方式作了深入探索,“海土”系列新乡土小说就是一种尝试,至于能否成功,则不是文学应刻意追寻的目标任务。

上世纪90年代,许谋清秉笔直呼,要完成中国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必须“完全改变农村”。是否与当前“乡村振兴”主旨不谋而合,长期关注许谋清文学创作道路嬗变的研究者最有发言权。从最近许谋清的散文作品趋于平和的状态,我们看到了作家不再那么壮怀激烈、快意恩仇,随遇而安已成为他文章的主轴。心平气和对待社会新生事物,也许他认为新旧的标签可以互为转化。新是前卫,不具备与生俱来的先进性;旧也不一定就必然被淘汰,不再意味天然落后。从字面上来讲,保守旧传统似乎不仅仅表示贬义,同时还代表传承和完善,而后推动创新发展。

许谋清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令人惊讶,这得益于他爱好广泛、知识积累丰盈。在进入人生深秋的阶段,能够保持着如此高产,面对老许,我们这些后学晚辈很惭愧,首先景仰他的孜孜不倦。今天我们谈论他的散文自选集《每次涨潮都换一波海水》,这本书有20万字,写人、写景、写史,涉猎广泛,作品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应该是比较满意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脚下这片土地一如既往地关注,对晋江历史回声“锵锵锵”的“敲锣打鼓”。几十年来,许谋清立足并扎根生他出世养他成长的晋江,题材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为中国写晋江是许谋清最个性化的文学表达。

摸清生活与历史底细,形成许谋清文学创作底气!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