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海墘戏台

许谋清

湖尾村和金门岛一水之隔,涨潮8海里,退潮6海里。这边风景独好。

湖尾村人是天然的歌手,晚上几个人招呼着就穿过村前沿海大通道的涵道到海边聚会,向着渔火点点的黑色大海“嗨歌”。因是夜静,歌声总是传得很远。他们还约来一些民间歌手,一边弹吉他一边唱,把一批村民招来了。路过的车辆,也停下,摇下车窗,听完一支歌再走。

这里是中国四大泳装基地之一。湖尾村没有泳装厂,可周边都是泳装厂,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他们策划一个文化活动,泳装天然近水,很快就把位置锁定在湖尾村。

湖尾村经过改造,有一个特点很明显,村巷很宽,都可以走汽车,这在习惯了只可以过人的窄窄小巷的乡村中是很难得的。可是要找一片开阔地做一个大广场也太难了,虽然不是寸土寸金,可是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连不成片。怎么办?他们把脸转向大海,海阔天空,可不可以把戏台建在大海上?对,异想天开,做个海墘戏台。百度说,这个“墘”字是闽南话,边沿的意思。海墘戏台,面对大海。观众席呢?在海上。坐在船上看戏?不,是站着看。站在海水里?海一天两次涨退,潮退人进,人散潮进。涨退潮每天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海边的人会算得清清楚楚。这应该说是湖尾村人的一个创举。泳装走秀,在海墘戏台,平添一点浪漫色彩,真可以说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啦。他们还用了一个新名词:泳装嘉年华。

想做一天,却做了3天。湖尾村人能歌善舞,他们不能丢失这个机会,于是增加一天“乡村大舞台”。时间挪来挪去,最后定在农历七月,赶上七夕,于是又有一天“单身派对”。海岸线不长,但他们很爱海,还搞了摄影比赛,这没多占时间,只占空间,裱在三合板上,立在海岸上。天公作美,没有刮风,成全了他们。还有,靠海吃海,这一点,湖尾人是忘不掉的,摆了50个美食摊位。饮食卫生很重要,他们一一试吃,不敢有一点纰漏。

因为带着一点实验性,不敢大肆宣扬。结果大出意料,三天,每天都超过1万人观看。沿海大通道,路边小车排了几里长。戏台不设遮拦,台前是人,台后也是人,两侧不用说,全是人。是一场喜气洋洋的乡村盛会。

湖尾村借力造势。泳装走秀,所有费用,泳装厂家全包了。还有一个小插曲,做了一个小记者泳装手绘比赛。

为了活跃整个活动,还有玫瑰义卖。于是,你看到红玫瑰在会场各处的游动曲线。

很有趣的是算潮水。每天晚上8点到10点演出,第一天、第二天,下午,潮水就都退下去了。第三天,太阳都要下山了,还是浪拍戏台,音响设备不敢往上搬。负责音响的人着急了,一直在问,这海水能不能准时退下去呀?算时间的人只是按潮汐预报算出来的,打肿脸充胖子说,绝对准时。人一着急,看到的海水就是依依不舍的样子,好像今天它们要在这里留下过夜了。可是,真的是很准时,仿佛是突然下的撤退令,潮水就一寸一寸往下降。很快,大海就把观众席给让出来了。

1946年,一颗原子弹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群岛附近爆炸;18天后,法国人发明的“三点式泳衣”诞生,也称世界上最小泳衣,它最完美地展示人体,最性感。人们认为它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对于整个世界的震撼,不亚于原子弹爆炸。于是,把这款泳衣命名为比基尼。那么,在一个寺庙很多的乡村的戏台上表演泳装走秀,不也是一次大胆的挑战吗?

大海退潮,村子里的老人就三五成群,拿着椅子到海滩上占位。年轻人都去当义工,没有人拉着他们。不要再拿老人当不变的挡箭牌,不变三千年,想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关注一个小细节,观众是光脚还是穿鞋?湖尾人说,我们原来是光脚的,踩着烂泥也不怕。不过,沙滩、滩涂,不用光脚,都穿凉鞋。

他们组织了义工,每天活动结束,马上清理。沿海大通道整洁畅通,留在湖尾村的只是一派意犹未尽的欢快。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