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经历了寒冬,才更能感受春天的美好。正如遇到了疫情,才知道身边每一个平凡人的可贵。
3月13日,泉州疫情突发,池店镇成为晋江第一个受疫情波及的街镇。作为挂口的记者,我第一时间根据报社安排进行采访报道,及时把疫情一线的新闻传递出来。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奔忙,让我看到很多“平凡人”的“不平凡”。
犹记得,我看到退居二线、年过六旬的老支书,每一场核酸检测必在采样现场,每天的“微信运动”走出四万多步,下午4点多才吃一天中的第一餐饭;普通小商家争先恐后地早中晚三餐“投喂”防疫人员,最后不少采样点不得不排出“供应时间表”;村中的妇女们自发组成“烧饭志愿队”,每天为防疫人员、医护人员烧饭,只是有个淳朴的心愿“希望抗疫人员吃好点”;十多名新晋江人组团报名当志愿者,耐心引导群众参与采样,他们说“晋江把我们外地人当家人看待,我们更不能把自己当外地人看待”;卫生院的普通医生,每天凌晨下班后,拖着疲惫身躯,赶到村里为慢性病老人开药方,协调取药;眼睛浮肿、嗓子沙哑的镇村干部,坚守在每一场核酸检测现场、每一次转运工作里、每一次物资配送路上……
这段时间,因为居住在丰泽区,又深入晋江多处封控区、管控区采访,我的健康码由绿转黄、由黄转红。为此,我不得不多次焦头烂额排队做核酸检测,期望保住绿码。但随着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强,我最终还是只能居家隔离,不得不通过电话采写稿件,这期间的困难只有自己知道。可每当牢骚到嘴边时,我总会想到此次疫情中遇到的每一个“平凡人”。
正是因为这些了解病毒可怕,却依然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点亮自己的“微光”,汇聚成熊熊火炬,我们才能硬生生赶跑这场疫情“倒春寒”,走进“春天里”。记者 曾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