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前线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每每看到同事们奔忙于疫情防控指挥部及各街镇疫情防控一线,我的心底都会生出一股“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豪情。然而,“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加之本人住在报社旁边,在社区严格管控的情况下,支援夜班、做一名新闻编辑成为我的主要工作。
因为前期防疫形势复杂,记者来稿通常较晚。那段时间里,凌晨四五点的晋江街道,我几乎每次下班后都能走上几步。连续几轮全员核酸检测,我和几个编辑也都是下了夜班直接走去采样点接受采样。看到小区里其他的业主,志愿者经常问的是:“起来了啊。”而看到我们,志愿者问的则是:“下班了啊。”
虽然没有前线作战的轰轰烈烈,但在后方处理新闻的我,一样会为好的新闻题材所振奋。
3月30日,晋江吹响集结号、冲锋号,11个镇街干部连夜集结、重兵合围,对口驰援陈埭11个重点村疫情防控。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仅仅两天时间,各路突击队全面下沉,细化责任分工,梳理工作机制,高效协同作战,快速推进工作落实。
4月1日,11镇街“集团军”驰援陈埭的第二天,本报特别用一个专版,对各突击队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的抗疫情况做了全面梳理。而我,有幸成为这个版的责任编辑。
记者还在“疫”线,稿件还没传来。坐在电脑前的我,一直想着要如何去呈现这样一场疫情下的“决战”。很快,一张“作战指挥图”慢慢在我脑海浮现。
说干就干,我和美术编辑将版面进行了“军事化”处理。整体上,版面更像是一张作战指挥图——11镇街从晋江不同方位出发,全部指向陈埭集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大战在即的强烈冲击;每个突击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作战任务”“战疫报告”的方式讲述工作情况,表现了疫情的紧迫和全市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和坚定决心。
拿起版样一看,别说,真有点“沙场秋点兵”的意思。
接近凌晨,各路记者稿件纷至沓来,犹如前线战场捷报频传。随即,版面标题也跃然纸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人顿时收获“此战必胜”之决心。
抗疫没有局外人。在这次的战“疫”中,我和我的同仁,就是这样,用各自的方式记录和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故事。
那一夜,我也曾梦到百万雄兵……
编辑 张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