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厝上的巨榕

近日,诵读宋代戴表元的作品《陆君采都目入闽》,其诗句“趋闽渐近解闽吟,公子来时夏欲深。卷地翠栅榕树驿,漫天红锦荔枝林”,令我感怀不已。因为榕树是桑科榕属乔木,是福建省会福州的“市树”,也是福建街头巷尾最常见、最坚毅的树木。

榕树的枝干会生出许多细长的气根,落地后长粗,成为支柱根。年复一年,柱根拓展,占疆扩土,像一片叶茂果繁的森林。空间大了,容留的动物也多了。难怪先人取名用“容”字,形容它稳重、宽广、豁达的胸襟。

而今,在泉州晋江的梧林村有一处让人心心念念的地方。奇特之处,在于这里的榕树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屋顶。

据说清末民国初,梧林有位爱国华侨,叫蔡德鑨。他和胞弟蔡德卫,各建了一座红砖大厝,中间夹一条狭长的小巷。小巷很窄,只够一人行走,以至旗袍淑女撑不开《雨巷》中的油纸伞。

仔细端详,我们就会发现两幢100多岁的红砖大厝就像离得很近的同桌,而中间的小巷则像铅笔画出的三八线,兼顾了各自的私密和采光。

一棵榕树就长在德鑨宅五间张的屋顶。一根主干从屋顶倾斜跃出,早晨的阳光射在榕枝金黄色的气根上,金光灿灿,好像一群金黄色的精灵在风中起舞。

跨进老宅,我们一抬眼就可以看到主根的一部分把下面的门框整个包起来,藏得严严实实,当地人称为“榕(龙)”门。周边学子每逢考试,都要来系一条红丝条,祈愿能鲤鱼跃龙门,考上心仪学校。前两年,政府做了仿树皮的水泥支柱,并用钢板保护墙基,树与房和谐共生,戏称小“吴哥窟”,逐成梧林一景。

另一棵,则更具传奇色彩。

它曾长在隔壁德卫宅的屋顶上,与兄弟肩并肩,手拉手,树冠遮天蔽日,像一把巨伞,专爱收留调皮的鸟儿。后来由于中年发福,不小心把屋顶压塌,索性按下性子,在后落的红砖、石板上继续生长。粗壮的块状根无法直接入土,便绕着后落的石础错落游走,高低起伏,宛如群龙出海、榕盘虎踞。

树的另一根手臂搭着房梁,再顺着木柱长下,直至前年木柱光荣退休,它便毅然接替起工作,至今保持90°直角,像哨兵一样英姿挺拔。夏天一树鸟啼,颇为壮观。

也许有人会问:榕树为何放弃舒适的地面,搬到厝顶放哨?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探寻。

话说,榕树和无花果树是堂亲,同属桑科榕属。榕果味道微甜,含有水分、纤维素和蛋白质。鸟咽下黄色的榕果,在厝顶叽叽喳喳地广播小道消息。从鸟腹中旅游完一圈的榕果,携着小鸟的临别馈赠(生物肥),开开心心地在厝顶长成巨榕。屈指一算,也有几十年的光景。

此刻,一股咖啡的清香从宅内传来,沁人心脾。那是一家考究的南洋咖啡馆,在老宅里开业了。

来看榕树兄弟的时候,不妨来一杯略带苦味的南洋咖啡。

至于你问榕树为什么会住在屋顶?我想,它不会也不屑以天籁之音回复。

这就是他们和小鸟的秘密,既然是秘密,那自是不用言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