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利
6月10日,为迎接端午节,丰富和改善员工的生活,营造一种温暖、温馨的大家庭气氛,我所在的公司提前精心安排,采购了丰富的食材,加工制作成以排骨香菇、五花肉笋、杂豆为原料,荤素不同的三种口味粽子,令人倍感惊喜。同时,让我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家乡的粽子。
在我的家乡中原,此时正是麦浪金黄、开镰收割的繁忙时节;同时也是新竹长成、笋叶发黄脱落、正好可以包粽子的最佳时期。豫北太行山下,是我国纬度最北端竹子能够大面积生长的地区。竹林是家乡的一景,许多村落就隐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许多农户使用的桌椅、板凳、床、柜,都是竹制的。上世纪80年代,北京动物园的熊猫就曾经专门以我家乡的嫩竹为主食呢!
毛竹和斑竹,这时节亭亭玉立,拔节到数米高。早上,孩子们三三两两到竹林里采集笋叶。抬头看一下翠绿挺拔的新竹,顶部已经生成一把蓬蓬松松的绿伞,而中下部的笋叶发黄、卷曲,握住竹竿轻轻一摇,这些一尺长的黄色笋叶,便纷纷扬扬的脱落下来。笋叶捡回来,要放在大锅里好好煮一下,变成深绿色,以让其更加柔韧结实。
粽子在麦收时节也是农家最方便实惠的食物。白天,洗净泡好的糯米、大枣、花生、糖块,连同再一次蒸煮一下的笋叶准备好;晚上,大家会围坐在竹林里的院子中间的竹桌旁,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包扎着粽子。两片笋叶交叉对折成一个小兜,里面抓一把洁白的糯米,两头塞进鲜红的大枣和花生或方糖,笋叶反过来一裹,细丝一绑扎,就好了。锅台上的大铁锅里烧好开水,粽子丢进去,一会儿工夫,院子里、竹林里就都飘散出糯米和竹叶阵阵的清香。粽子煮熟后要盛在一个水桶里,然后吊进自家的井底,用清凉的井水“冰”一晚上。
第二天,粽子捞出来,拿在手里,感觉是那么冰凉舒服。解开细丝,打开粽叶,棕黄或深绿色的竹叶里包裹着洁白软糯的糯米,晶莹粘黏的米里是深红色的大枣,讲究点的再蘸一下桂花蜜,咬一口在嘴里,米的爽滑软糯、竹的清凉清香、枣的甜润鲜红、桂花的浓香都融合在一起,令人从口到心,从心腹到头顶,都感觉一股凉爽、舒心、通畅。
煮熟的粽子就盛在家里的大水桶里,随吃随捞。大人割麦晒场后,带着一身的汗水,疲惫地回来,进屋就先捞两个粽子,吃进肚,消暑顶饥;孩子们从田地里拾麦穗、推车子回家,同样满头汗水,匆忙剥两个粽子塞进嘴里,清凉解渴、香甜解馋。基本上,整个麦收期间,粽子就成为农户家里最便利、最可口、最香甜的食品。
三十多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离开家乡感觉很久很久,离开竹林很久很久,离开农家手工做的笋叶粽子很久很久了。算一下,从家乡来到闽南晋江已经11年了。每年端午节,都会品尝这里各类香甜美味的海鲜粽、肉粽、五谷豆粽子等。可是,端午节一到,还是深深想念起家乡的麦收,想起家乡的笋叶粽子。心里的回忆与思念,久久地散不开、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