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我不得不感慨时间的稍纵即逝,希望可以重温往日端午的那份快乐与温馨。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记忆。
一到放假,一家人就从城市赶着回农村过节。端午节在农村是很热闹的,除了礼佛以外,还有插艾草等民俗活动,当然更少不了粽子。有诗云:艾叶门前挂,香浓粽子情。在老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用以避邪。母亲很相信这个,每逢端午节,都要从田野山地找一些艾叶回来,插在门前。插艾草,吃粽子,和家里人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成为节日的必备动作。粽叶包裹着一份甜甜的心愿,倾听糯米相连的情意,暖暖的嘱咐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一缕缕粽香飘到你的心窝里。
没吃粽子就像是没过端午一样。端午节前一两天,母亲就要开始准备包粽子的粽叶、食料。虽然包粽子有点繁琐,但是母亲每年端午都坚持要自己做。按照母亲的话说,自己家包的比商店买的粽子,量足、好吃又卫生。首先要去山里打来粽子叶,清洗干净,再用高压锅进行蒸煮,晒干,这样粽叶算是弄好了;接下来要继续淘好糯米,洗好花生、红豆,切好瘦肉,看看家里还剩什么辅料,小孩子爱吃的,母亲都会加进去,然后一大锅搅拌均匀;等一切原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开始包粽子。母亲先把两片粽叶稍稍重叠平放在一起,从尾端旋成一个漏斗状,再用汤勺往里面放上贮备好的糯米等食料,折成四角形,最后用绳子紧紧地绑住,一个个弄成一大串。据说,做成四角形,是比喻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护佑家人平安。然后就一大串放在大锅里煮,用柴火烧,差不多要煮个把小时,里面才会熟透,粽子的香味才会扑鼻而来。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粽子却很朴素,料子就简单纯一色的糯米,里面也没有加什么料。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也加入红豆、鹌鹑蛋、瘦肉等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心灵手巧的亲人们,一边有说有笑,一边手里忙个不停。
端午当日中午,母亲就会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开粽叶,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此时的粽子,不但有饭团的味道,还夹杂着粽叶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乡村的空气里,飘散着粽子的香甜;故乡的炊烟中,弥漫着诱人的美味。
如今,端午被赋予越来越多的释义,也越来越呈现色彩缤纷的一面。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老家的端午纯朴、浓郁、香甜、悠远的气息,是我人生中永远开不败的花,成为我心中回味不尽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在这浓烈的节日气氛中,可以寄寓一些美好的期望;在这古老的节日里,心灵得以回归,领悟生活的真谛,让生命活得更充实。
黄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