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娜
我是一座矗立于礁石上的高塔,以象征和缩影的形式留存至今。
千年前,一位叫林銮的航海家造就了我,“虎啸塔”是我的名字。
海风吹拂不息,我总是静静地站在这里,守候月朗风清,聆听波涛翻滚。
我的前世今生,在波谲云诡的岁月之中,以每一寸砖石的深度绵延伸展。
(一)前世的历史——悲壮的慈元塔
我的前世,要感谢“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因为他们的拥立,才有了杨太后和两位少帝,以及我的故事。我的村落,叫塔头刘村,因开基先祖为刘拓。刘拓乃文天祥幕僚,官至朝散大夫、行军令史。
那一年,是宋德祐二年,蒙元攻陷临安,恭宗被掳,益王赵昰在福州继位,封杨淑妃为慈元杨太后。随后,在“宋末三杰”的护送下,杨太后携少帝端宗赵昰及其弟赵昺一路南下,怎料蒲寿庚在泉州闭门拒驾。刘拓之父刘仝祖勤王兵败后自缢身亡,杨太后与两位幼主南逃至广东。乱世动荡,两年后,端宗惊病交加,崩。卫王赵昺继位。
不久,被逼至无处躲逃的赵昺在崖山投海自尽。杨太后不愿苟活于世,亦投海殉国。刘拓悲痛欲绝,设杨太后与帝昺神位供奉,并教育子孙“忠孝仁义”。
刘氏子孙为了缅怀这位忠诚守节的“皇后妈”,于村中兴建“慈元行宫”世代奉祀。
我的名字亦成了“慈元塔”。从此,“忠孝仁义”的祖训镌刻我心,植入每一位刘氏后人的心田。
(二)今生的岁月——红色的传承
历史的车轮碾过时间的路,岁月演变的轨迹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记。
以“忠孝仁义”为祖训的塔头刘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令我拥有一段充满激情的红色记忆。
1936年春,中共党员朱汉膺、何邦基等人先后来到塔头刘村任教,既传播知识,亦带来革命思想。次年1月,塔头党支部成立了,革命的火种在晋江大地传播开来。
抗日战争时期,塔头发展了22名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了17名党员,其中有4名成为革命烈士。
烽火晋江的历史硝烟中,在这片土地上,意气风发的英雄们,用他们的热血点亮我的光,浸润我的灵魂。
在历史的回响中,我巍然耸立,瞻望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未来的憧憬
——从和平走向富强
风云激荡,“忠孝仁义”的塔头刘村人在期待与渴望中,展开了一段生动岁月,挺进“全面小康”的宏阔梦想。
“人文培根,红色铸魂,守正立德,乡村担当”是塔头刘村人的座右铭。村头展示区上的文化输出别开生面,经济得天独厚,精神丰盈充实。
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代替窄小的土路,旱厕改造,景观绿化,滨海公园扮靓,昔日的普度日也在“慈元文化节”的举办中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伞业、服装业、五金配件业、渔业、海产养殖业逐步发展,塔头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去年,雨梦思产值更是高达5亿元之多……
村里的老人时常在我的周围感慨万千,他们的语气里,是对过去荒凉的感叹,是对现在富足的赞叹。而那些时不时来看我的人,是以温柔且感慨的情怀来书写我的。
那一天,有一位女子,吃过了村里最好吃的紫菜后,站在我身旁的大海,对我吟咏:“你从和平与包容走向了富强,我从不凡的历史走向了你。”我想,她懂我。
千年岁月,我在历史长河里,节步缓行。涛声激荡,我在苍茫大地中,脚踏实地。千年的年华很短,似水流年,斜倚旧事回眸痴;千年的年华很长,云帆高张,忠孝仁义话衷肠。
虽无言,但我深知,征程未洗,策马扬鞭是你们的使命。
憧憬下一个千年,我会依然屹立在这里,与坚韧不拔的人们,共望锦绣前程。
“塔头刘村文化铸魂”征文大赛
主办:晋江市文联、晋江市社科联、东石镇人民政府
协办:中共东石镇纪委、东石镇党建办、东石镇社会事务办、东石镇综治办、东石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承办:晋江市文学艺术评论协会,东石镇龙江畔读书社,东石镇塔头刘村党支部、村委会
执行:东石镇文旅公司
投稿邮箱:4435528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