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不尽的梧林

蔡培均

很难相信,在现代化的晋江,会有这么一个充满南洋风情的传统村落——梧林。一座座洋楼飞奔而来,接连不断,以它们的昂扬气势,美丽巍然。如一部低调深厚的古书,让人爱不释手;如一卷斑驳久远的老画,让人沉迷其中。

每一次走进梧林,我都要惊叹于它的多彩多面。每一景、每一物、每一处痕迹,都让我仿若走进当时当景。历史的醇厚和文化的芬芳,撞击并充盈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每一条穿梭街巷的青石板,都连接着回家的路。行走在这座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的传统村落,如同置身一个村落式的百年建筑博物馆。放眼望去,蓝天、白云、花海、湖泊、草坪……在一片田园风光中,静静矗立着闽南特色与异域风情的建筑,或中西合璧,或哥特式建筑,或古罗马式建筑,散落在一众“皇宫起”闽南红砖古厝中,犹如四世同堂。林木花草环绕水塘,交相辉映,让人仿若置身“世外桃源”,不禁低吟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相传明洪武年间,开基祖蔡旺生以养鸭为生,一天鸭群放养至此,就像脚下生了根,来回撒谷米赶了几趟,硬是不肯离开。蔡旺生认为鸭群盘桓不去,或许是上天的旨意,于是扎根定居。几百年光阴流转,一代又一代的梧林人如榕根向地,在山间和林间辛勤耕耘,一路向水,掘泉联溪,引动风水奇观,反哺栖身之所。又因人多地贫,迎海浪下南洋,风雨兼程,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番天地。终是和谐了沧海桑田,收藏了春夏秋冬,把岁月雕琢成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大洋楼,摆在世人的面前,如此缄默又如此厚重。

在梧林,你几乎很难找着一处人文景观,是与华侨毫无关联的。华侨,渗透在这座村落的每一寸肌理,涵养着世世代代包容而热情的梧林人。时光在浸润这些坚固壮丽大洋楼的同时,也把梧林人的乡愁情思擦拭得更加鲜亮。不信,请走进梧林最早的西式洋楼朝东楼,在一片内秀质朴的钢筋混凝土夯墙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就的一些标语历历在目。爬上小巧精悍的修养楼,依稀可见旧时梧林村民持枪矗立在枪窗上凝目的身姿。来到曾作为区公所的德鑨楼,浏览“德鑨行寔”,对《朱子训蒙诗》有了更深的生活体味。透过旧时书声琅琅、现今满纸墨香的侨批馆,仿佛回溯至那一段峥嵘岁月,心绪涌动“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多少天涯未归人”。而身在他乡的蔡怀番、蔡怀紫堂兄弟,则把满腔的情意都装进了这栋“胸怀祖国楼”……

建筑有情,家风传声。梧林华侨把“爱义恩情孝俭”都融进这一片土地,谱就了一首闽南人精神力量的赞歌。“正其谊不谋其利,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副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的楹联,就雕刻在旅菲侨胞蔡德鑨宅邸入口门柱,时刻警醒着子孙后代做人堂正、慎言敏行。蔡德鑨后人,至今仍保留除夕吃番薯的勤俭家风。篆刻在蔡咸晒、蔡咸乾、蔡咸揣兄弟合建的三栋厝上的“人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淡饭粗衣未足羞,心田失种却堪愁”……则是梧林人俭朴忠孝的家风训导。爱国爱家,更是梧林人一以贯之的传统,在那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多少梧林华侨捐家纾国难,舍生取义。侨批馆大门处的“丰亨豫大民之望,田畴作穑岁有秋”,更是梧林人对祖国太平安康的美好寄望。

在这座历久弥香的南洋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后花园,品读的不仅是藏匿于时间深处的乡愁记忆和摇篮血迹,更是对现代生活和闽南根魂的一种叩问和追寻。

梧林是读不尽的,读不尽而读,我们乐此不疲。

“梧林时光”征文大赛

主题:展示梧林风采 醉享古村时光

主办:梧林传统村落项目办

新塘街道办事处 晋江市文联

晋江经济报社

时间:2021年2月1日—6月20日

邮箱:443552882@qq.com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