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拜水都江堰

黄旭升

幸会成都,快乐领航。利用空余时间,冒着蒙蒙细雨,从成都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前往仰慕已久的世界级水利工程——神奇的都江堰。

心情犹如好奇的小学生,想去探究编入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都江堰,感受它经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模样。据查,都江堰是世界上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岷江出山口,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离堆宝瓶口及输水总干渠四部分组成,以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功能最神奇、效益最显著享誉世界。千百年来,被世人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古往今来,描绘吟诵都江堰的诗文车载斗量,佳作无数。

百闻不如一见。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翠绿、墨绿、草绿。我们向玉垒山进军,只见山势陡峭,台阶连天,苔藓葱绿,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为了乐享这座天然的大氧吧,忍不住去掉口罩,深吸一口气,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扶着长长的电梯,直达玉垒山顶上的玉垒阁。极目四望,崇山峻岭之间,滔滔岷江水川流不息。在出山口的“耳型”弯道前段的河床中间,顺着江水流势,修了一条长约300米的分水堤。在分水堤顶端修了个“鱼嘴”,江水一分为二。外江水流湍急,用于排洪排沙;内江水流清澈,用于引水灌溉。因地制宜,科学治水,又在分水堤下面修了一条形如弯月、长达千米的“金刚堤”。还在玉垒山虎头岩中间开凿了一个大口子,用来控制入水量,美称“宝瓶口”。

随处放眼望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密切配合,能自动调节水量。因河床南高北低,在丰水期,外江水分六成,内江水分四成;枯水期,大部分江水向低处自畅其流,外江水分四成,内江水分六成。四六分水的科学运用,保障了成都平原旱涝保收,集中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治水的聪明才智。

我们一行数人,在李冰策马奔驰的铜像前合影留念。原路返回,经过二王庙。坐落于都江堰鱼嘴北岸的二王庙,依山而建,古木参天,错落有致。李冰因修建都江堰,功泽千秋,被称为“川主”,得到历朝历代的册封。庙宇之上,各种书法体的册封牌匾蔚为壮观。据说,在汶川地震中,庙宇全毁,经三年灾后重建,修旧如旧,才恢复庄严肃穆的原貌。特别吸引人眼球的是墙体上阴刻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那是对“宝瓶口”岁修的施工标准,也是劳动人民实践出真知的印迹。治水“三字经”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建。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勤岁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共60个字,分别讲了岁修的内容、过程、重要性,还有岁修的标准和原材料,成为成都平原科学治水旱涝保收的指导纲要。

路过安澜索桥,得知安澜桥的由来,是一名来自贵州毕节的教书先生和他的老婆,为了两岸百姓的通行,费尽千辛万苦,化缘筹钱,终于功德圆满修成此桥。难怪后人称之为“夫妻桥”,又名“天下第一爱情桥”。惠泽后世的这对夫妻,得以接受世人的瞻仰。

走在晃悠悠的安澜索桥,看着川流不息的内江水,桥下还可以看到铁笼装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脑海留下一段未解的疑问。到了展馆,揣摩都江堰治水模型沙盘,经过导游的讲解,方知原来“竹笼装鹅卵石”为古人就地取材、用来控制水量的分水神器。

来到宝瓶口,宝瓶口处于北边的虎头岩和南边的离堆山之间,犹如一扇大门,紧紧扼住内江的喉咙。它控制江水的流量,达到防洪减灾的神奇功效。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劳动人民发现热胀冷缩的原理,利用火烧、水浇,耗费数年时间,用汗水和智慧在硬山石上开凿出宝瓶口。因时间仓促,没有登临伏龙观,留下些许遗憾。

上善若水,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因水利导,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里的百姓承接汉风唐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乐迎明月,轻拂清风,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岁月流金,与时俱进的都江堰,为大家展开一幅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多彩画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