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秋冻≠挨冻

咱厝中医提醒:这三处必须捂

“春捂秋冻”是民间流传的养生俗语,但今年入秋后,晋江多家医院呼吸科、骨科门诊量激增,不少患者因盲目“秋冻”引发旧疾。泉州市健桦堂中医馆中医柯兴华提醒:“秋冻需有度,头部、腹部、脚部三大部位必须重点保暖,否则易诱发呼吸道疾病、胃痛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案例:盲目“秋冻”冻出肺炎

72岁的陈阿婆家住晋江梅岭街道,素有“秋冻”习惯。今年9月初,她见白天气温仍达28℃,便坚持穿单衣锻炼,甚至拒绝子女添衣建议。一周后,陈阿婆突发剧烈咳嗽、高热,送医后被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老人本就有肺气肿,秋冻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细菌乘虚而入。”柯兴华指出,多数患者因忽视腹部、脚部保暖,会引发连锁反应。

医生解读:三大部位是“保暖红线”

柯兴华医生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他结合《黄帝内经》“形寒饮冷则伤肺”的理论解释:“秋季人体阳气渐收,过度受寒会直接损伤脏腑功能,尤其是以下三大部位。”

腹部:胃病、妇科病的“触发点”。上腹部受凉易引发胃痉挛、溃疡复发,下腹部受寒则可能导致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柯兴华举例:“上周接诊一位28岁白领,因穿露脐装上班,连续三天腹泻后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两周才缓解。”他建议,秋季可穿马甲或高腰裤,睡前用热水袋敷脐周10分钟,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脚部:全身健康的“根基”。脚部脂肪层薄、血管密集,素有“第二心脏”之称。柯兴华引用中医典籍《养生论》:“寒从脚下起,病从脚底生。”他强调,脚部受凉会引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晋江市中医院骨科近期接诊多例“老寒腿”患者,其中65岁的王大爷因坚持穿凉鞋晨练,导致膝关节积液加重,需针灸治疗两周。

头部:阳气汇聚的“总开关”。头部为“诸阳之会”,受寒易引发头痛、鼻塞,甚至诱发脑供血不足。柯兴华提醒,骑电动车、晨练时务必佩戴薄帽,避免冷风直吹。“去年有位高血压患者,秋冻时未戴帽子,突发脑梗入院,这类案例每年都有。”

温差超10℃要添衣

柯兴华建议,健康人群可遵循“15℃法则”:当日均气温稳定低于15℃且持续一周以上时,需及时增加衣物。他特别提醒五类人群不宜秋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易冻伤);骨关节疾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如术后恢复期、孕妇)。

“秋冻是门学问,需结合体质、地域灵活调整。”柯兴华强调,晋江地处东南沿海,秋季昼夜温差大,市民更需警惕“隐形受寒”。他呼吁,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切莫因盲目跟风而损害健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