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色彩指引,是他与孩子们对话的独特密码;多元的创作载体,是他为孩子们搭建的成长阶梯;在家长眼中,他是“不放弃”的坚守者,在孩子们笔下,他是温暖的“小太阳”。
他,就是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老师柯伟达,他用艺术叩响一扇扇沉默的门,让那些曾被误解为“与世界隔阂”的孤独症孩子,在画布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
本报记者 刘泽宇 董严军
毫不犹豫地接纳
9年前,柯伟达从普通教育的讲台毅然迈向特殊教育的领域。从此,他的画笔不再仅仅是描绘色彩的工具,更成为连接孤独症孩子心灵的坚固桥梁。
“柯老师,我们该不会上一次课就被劝退吧?”面对家长林清清忐忑不安的询问,柯伟达给出了坚定而温暖的回答:“你放心,不会的。”这句承诺,宛如一颗“定心丸”,让许多特殊孩子的家庭安心下来。
林清清的孩子吴瑜琛自2020年入学以来,由于社交能力较弱且情绪容易波动,曾多次被校外课程委婉拒绝。直到遇到柯伟达的绘画潜能课,这个热爱丙烯与马克笔的孩子才终于找到了被接纳的地方。在柯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不仅专注于线条与色彩的搭配,还在超轻彩泥的捏塑过程中学会了观察细节。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点滴进步,让家长既感欣慰又深受感动。“每次上课,他都兴高采烈地想去玩彩泥,这种主动和快乐,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林清清说道。
郑美月的孩子林泊阳曾经对美术不感兴趣,还因青春期的情绪波动而频繁困扰。有一次情绪失控时,柯伟达先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接着递上一幅数字油画,手把手地进行教学。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每天中午能专注绘画一小时,孩子不仅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出口,还在钻石贴画、临摹创作等过程中解锁了新技能。“现在他会主动把作品带回家分享,画里的线条越来越流畅,笑容也越来越多。”郑美月开心地说道。
在柯伟达首创的《红石榴——拓印》课上,他会先让孩子们将气泡膜握在手中,感受凹凸不平的质感,然后示范如何蘸取红色颜料在纸上按压出果实的纹路。有个孩子总是把颜料蹭得满手都是,柯伟达就握住他的手腕,从轻轻点触到用力按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像给石榴宝宝盖印章”这样充满趣味的指令。当孩子终于独立拓出第一个完整的石榴图案时,柯伟达立刻掏出提前准备好的石榴形状贴纸,贴在他的胸前,用夸张的口型说道:“你看,你画出了会笑的石榴!”孩子盯着胸前的贴纸,咧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让每个孩子
都敢说“我能行”
“孩子们渴望被看见,就像种子渴望阳光。”柯伟达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且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全国助残日时,柯伟达带着孩子们在校内举办了作品展,让孩子们现场作画。当围观的叔叔阿姨发出赞叹声时,林泊阳悄悄拉着柯伟达的手说:“他们在看我的画。”那种被关注的喜悦,让孩子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如今,学生吴瑜琛已经学会小心翼翼地收好画满色彩的作品,偶尔还会指着画上的太阳说:“这是柯老师。”在潜能课的教室里,柯伟达用彩泥、画笔和无限的耐心,让每个孩子都明白:无论你前行的脚步是快是慢,总会有人为你驻足、为你喝彩。“柯老师会根据孩子们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哪怕孩子想偷懒,他也会笑着说:‘你可以做得更好。’”家长郑美月的话语中,蕴含着柯伟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柯伟达老师用艺术为特殊孩子打开了一扇窗,窗外不仅有绚丽的色彩,更有尊重与希望。”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芳表示,在家长们心中,他早已不只是一位普通的美术老师——他是那个愿意接纳所有“不同”的人,是那个让特殊孩子相信“我能行”的引路人,是那个用画笔守护孤独症孩子的“美育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