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眼中,她是充满创意与温暖的“造梦师”;在同事心中,她是锐意创新的探索者;在家长口中,她是值得托付的育人者。她就是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老师李洋镕,用11年的教育实践诠释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本报记者 欧阳霆 张汉阳
工具赋能
让美育点亮思维
李洋镕老师的美术课堂,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思维工坊”。她深知,要培育核心素养,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她运用精心设计的“观察表”,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解,她的观察单从作品细节入手,层层递进,降低了欣赏难度。而“用户求助”工具则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点燃孩子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在运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
面对小组合作效率低的难题,李洋镕巧用“好团队画像”和“团队协议”,让三年级的孩子也能理解团队精神,明确分工。在《纸盒之城》创作中,孩子们仅用15分钟就能高效合作完成高质量作品。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引入“六顶思考帽”思维工具,在《五马图》欣赏课上,让孩子们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作品,锻炼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她还实践“强制联想法”,让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都被看见、被激发。
这些精心设计的学习工具,如同智慧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大门。在她的课堂上,美术不仅是技能,更是解决问题、表达思想、连接世界的桥梁。三年1班学生陈子榆说,自己比以前更爱画画了,也会更主动地用画笔记录身边的美景。
同事们无不为她的创新精神所折服。美术老师李泓澜回忆起与李洋镕一起准备公开课现场赛《飞天畅想》的经历:三个月时间里,她们修改了三个版本,每次都是完全推翻重来。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她们制作并多次修改展板,李老师用热熔胶做灯带,手上烫得起泡也毫不在意。课上,展板灯亮起的瞬间,学生发出惊叹,让几个月的辛苦都值得。
从零开始
建设温暖家园
2022年,李洋镕临危受命,肩负起新建海丝校区德育少先队工作的重任,用爱与创意为孩子们筑起温暖的“家”。
开学日,她在刚干透的水泥地上铺上红毯,用最简单也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忐忑不安的一年级新生。大队委评选没有多媒体和展板,她和伙伴们就在架空层墙面贴满孩子们精心制作的“风采报”,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
她暗下决心,要让孩子爱上这里。第二年,“对诗NPC”活动惊艳亮相,孩子们身着汉服,在校门口对诗,开学变得充满期待。第三年,“弘扬奥运精神,做自己的冠军”主题体验活动,让戴着自制奥运帽、手持火炬的孩子们在欢笑中融入校园。
李洋镕还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借用箱、红领巾电影院等品牌活动。吴小清老师表示:“她的人格魅力大,跟着她干活很有干劲,幸福指数高。”
同办公室的颜雯雯老师对李洋镕同样称赞有加。“她会收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布置专门展示区。她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一进到班级,会先检查学生卫生等行为规范,才开始上课。”
在李洋镕心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光体。学生谢婧熹现就读于泉州东海中学。她回忆小学在担任大队委期间,李老师引导她梳理步骤、筹备工作、规划时间,给予鼓励,让她因此收获进步。在一次手工比赛中,谢婧熹缺乏自信,李老师鼓励她先接触手工,并在每天中午都耐心指导,最终作品《泉州风情》获得晋江市一等奖。
11年耕耘,李洋镕获得了诸多荣誉,但她最珍视的,还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在孩子们简单又珍贵的小世界里,“李老师”这三个字,就是温暖、有趣和值得信赖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