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气温逐渐回落,空气湿度却大幅下降,加之昼夜温差大,不少人的肌肤开始出现干燥紧绷、泛红刺痒、出油加剧等“换季综合征”。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激光美容科主治医师王雄提醒,夏秋之交护肤需告别“夏季惯性”,围绕“保湿、防晒、修复”三大核心环节调整,帮助肌肤平稳度过过渡期。
不宜盲目更换产品
“夏季高温高湿,肌肤油脂分泌旺盛,很多人习惯使用强力清洁、控油类产品;但进入秋季,肌肤油脂分泌减少,空气湿度降低,若仍沿用夏季护肤方式,极易破坏皮脂膜,引发干燥、敏感等问题。”王雄解释,季节交替时肌肤屏障处于“脆弱期”,对外界刺激的抵御力下降,盲目更换产品或过度护肤,反而会加重肌肤负担。
在清洁环节,王雄建议,逐步替换夏季的皂基洁面、高浓度水杨酸等强力清洁产品,优先选择氨基酸洁面乳。“氨基酸洁面产品pH值接近肌肤表层,清洁力适中,能在去除污垢的同时保留肌肤天然油脂,避免过度清洁导致屏障受损。”王雄强调,此阶段每日洁面1~2次即可,水温控制在35℃~42℃,避免用热水洗脸——热水会加速肌肤水分流失,加剧干燥紧绷感。还需暂停频繁去角质的习惯,即使是油性肌肤,也建议将去角质频率从夏季的每周2~3次,调整为每周1次,且优先选择温和的酶类去角质产品,避免物理磨砂类产品对肌肤造成机械损伤。
做好防晒工作
保湿是夏秋之交护肤的“重中之重”,但不少人存在“只补水不锁水”的误区。“很多人觉得涂了爽肤水就够了,却忽略了秋季空气干燥,表层水分易蒸发,必须通过锁水产品形成防护膜。”王雄指出,科学的保湿应遵循“分层补水+锁水”原则:第一步用质地轻薄的爽肤水或化妆水为肌肤快速补水,缓解表层干燥;第二步叠加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的精华液,这类成分能深入肌肤深层,提升储水能力;第三步根据肤质选择乳液或面霜——干性肌肤建议选含乳木果油、凡士林的霜状质地,形成强效锁水层;油性、混合性肌肤可选择清爽型乳液,避免厚重质地堵塞毛孔。还可每周使用1~2次补水面膜,但需避免天天敷面膜,过度补水反而可能导致肌肤水合过度,削弱屏障功能。
对于“秋季阳光弱,无需防晒”的误区,王雄表示:“秋季云层变薄,紫外线穿透力更强,且干燥环境会让肌肤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对紫外线的抵御力减弱,若不做好防晒,极易引发色斑、光老化,甚至加重肌肤敏感。”建议选择SPF30+、PA+++的轻透型防晒产品,这类产品质地轻薄不闷痘,适合秋季使用;户外活动时每2~3小时补涂一次,室内若靠近窗户,紫外线依然会穿透玻璃,也需每日坚持涂抹。还可搭配防晒帽、遮阳伞等物理防晒手段,能进一步降低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
补充水分 规律作息
针对换季高发的敏感肌问题,王雄建议“精简护肤、重点修复”。敏感肌或出现泛红、刺痒的肌肤,需减少护肤品种类,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高浓度酸类的刺激性产品,优先选择含积雪草苷、泛醇、角鲨烷等修复成分的护肤品。若肌肤出现轻微脱皮、刺痛等,请找医生就诊。
此外,护肤需“内外兼修”。夏秋之交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肌肤新陈代谢紊乱,加重干燥、暗沉;同时多喝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为肌肤补充水分;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坚果等,帮助增强肌肤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