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天犹暑,好似秋老虎。”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标志着暑气渐退、秋意渐浓。然而,此时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变化明显,人体易受“秋燥”侵袭。记者走访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采访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巧丽,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为市民梳理处暑养生的三大关键策略。
滋阴润燥 巧食“酸甘”
“处暑后饮食需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肺’原则。”陈巧丽指出,秋季对应人体肺脏,而燥邪易伤肺阴,建议多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等白色食物,搭配葡萄、山楂、苹果等酸味果蔬,以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她特别推荐一道“石斛麦冬鸭肉汤”:取鸭肉20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慢炖1小时后加盐调味,“鸭肉性凉,配以滋阴药材,既能祛湿又可防秋燥,适合脾胃虚弱者”。
针对近期荔枝热销现象,陈巧丽提醒:“荔枝性温,阴虚火旺者过量食用易引发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她建议成人每日食用不超过10颗,儿童控制在4~5颗,且优先选择饭后1~2小时食用,避免空腹导致“荔枝病”(低血糖反应)。
早睡午休 适度“秋冻”
“处暑后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需顺应时令调整作息。”陈巧丽强调,建议市民每天21—23点入睡,晨起后到公园、绿地等空气清新处散步,配合“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八段锦动作,通过扩胸运动促进肺气宣发。她特别提醒:“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半分钟、双腿下垂半分钟,可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关于“春捂秋冻”的养生俗语,陈巧丽解释:“秋季适当耐寒锻炼能增强御寒能力,但需避开脖子、腰腹、脚踝等关键部位。”她建议早晚温差超过8℃时,随身携带薄外套,避免寒邪入侵引发颈椎病、关节炎等疾病。
按揉天突 巧治“秋咳”
“秋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日常可按摩天突、鱼际等穴位进行预防。”陈巧丽现场演示:天突穴位于锁骨中点凹陷处,用食指指腹顺时针揉按2~3分钟,可缓解咳嗽、哮喘;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每日阳气最盛的午时(11—13点)按揉3分钟,对咽干、咽喉肿痛有显著效果。
作为中医穴位埋线疗法行家,陈巧丽还分享了一组临床案例:32岁的产后肥胖患者张女士,通过在脾俞、胃俞、天枢等穴位埋入可吸收蛋白线,配合每周3次慢跑,3个月减重18斤,且月经失调、失眠等症状同步改善。“穴位埋线通过长效刺激经络,能调节神经功能,尤其适合慢性病调理。”她透露,该疗法已扩展至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等200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