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璇
贺兰山下,有一处能让指尖触到文明脉搏的地方——贺兰山岩画。在这里,粗犷与细腻交织的文明印记,被时光镌刻进石头的肌理。
踏入景区的银川世界岩画馆,迎面便是“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八个字,这富有哲思的箴言猝不及防地撞进心怀。正琢磨其意,导游开讲了——这里藏着中外岩画的图片、拓片与复制品,是中国首个岩画专题馆。
早闻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家园。那些策马游猎的身影,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晨昏,都被先民们一凿一斧刻进了岩石。于是南北绵延两百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二十多处遗存岩画。而入围“神奇西北100景”的贺兰口岩画,正是其中最厚重的一页。徜徉于岩画馆,犹如在翻阅一部“石刻史书”。
带着几许好奇走出岩画馆,山风忽然清冽起来,沿着山道往深处走,才算真正撞入远古的怀抱。贺兰口景致清幽,奇峰叠嶂,清泉潺潺,而那些岩画就藏在沟谷两侧的山岩上,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都浸透着鲜明的写实气息,比馆内的文字介绍更直白、更滚烫,或许是因为每一道刻痕里,都裹着先民的呼吸。
漫步于岩画文化长廊,眼前总浮出古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场景:先民举斧凿石,仰头观日,追鹿于林;岩羊昂首、骏马扬蹄……连星星、月亮、手印都有专属符号在岩壁上闪烁。猛然觉得,这哪里是画,分明是人类早期文明最鲜活的刻记,是刻在石头上的“日记”。
于神秘丰富的文明密码中,最吸引我的当属“太阳神”岩画。“太阳神”岩画磨刻在距地面20米高的石壁上,人面轮廓分明,双目圆睁,目光里有深邃,更有威严,最惹眼的是头部周遭的放射状线条,从外向内有三层。
有游客仰着头揣摩:“外圈24道莫不是暗合着二十四节气?”话匣子一开,众人又议起中圈12道、内圈6道,猜是时辰,是星象。而我感兴趣的是三层光芒呈现的精妙的几何对称,简单却充满力量,把“太阳是万物的中心”刻进岩石,把抽象的“敬畏”具化为可触可感的模样。
每一道刻痕似乎都在低语:这是我们仰望的光,是我们向阳而生的智慧。在我看来,它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这般对太阳的崇拜,源于太阳赋予生存的根本意义,更折射出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探索。
在南方见过崖壁画,颜料涂绘的色彩曾让我惊叹,像这样以磨刻或凿刻留在石头上的印记,却是初见。指尖抚过刻痕,总觉神奇:如此形象,他们刻了多久?千万年风化后,槽深仍这般分明?心底翻涌的不只是敬佩,更是一声惊叹——叹他们对天地万物的凝视如此虔诚,更叹它们的智慧与毅力。
一路游赏一路收获,在导游的科普下我了解到,贺兰山岩画的内容随地点而变:有的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跃然石上;有的聚焦形形色色的类人首,线条间藏着未知的故事;有的则以放牧场景为核心,北山羊的身影与牧人的踪迹交织。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进一步读出岩画的意义——它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它向世界无声诉说着远古人类的生活、信仰与精神世界。再次凝望,那深深的刻痕在光影中愈显深邃。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石的沉默里,藏着岁月带不走的絮语。这些散落于大地的岩画,有着惊人的默契: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对未知的探索。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是文明最初的密码。在贺兰山下的风里,在晨光暮色里,它们静静等候,等候每一个愿意俯身倾听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