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从厨房飘出的药香开始的。那时我尚不知“清补”为何物,只记得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以及那些冒着热气、泛着清香的汤羹。夏季天气炎热,肌肤腠理开泄,体力消耗比其他季节都大,加上昼长夜短导致睡眠不足,人们常有“无病三分虚”的感觉。母亲似乎深谙此理,她总能用最朴素的食材,调和出一碗碗抚慰身心的防暑药膳。
记得我高考那年,暑气来得格外早。六月的阳光已经能把人晒得发昏,我整日伏案苦读,常常头晕目眩。一个周末的清晨,母亲挎着竹篮去了趟菜市场,回来时篮子里躺着乌黑发亮的乌鸡、沾着泥土的生地,还有几颗饱满的红枣。
“生地乌鸡最补血。”母亲边说边将药材泡进清水里。我好奇地凑过去,看见那些干瘪的生地在水中渐渐舒展,像枯枝逢春般活了过来。这道生地乌鸡汤,需要将生地浸泡五小时后切薄片,红枣泡发,乌鸡切块焯水,再加入骨头汤慢炖。厨房里很快弥漫开草药的苦涩与鸡肉的醇香,两种气味奇妙地交融,竟生出几分清甜。那碗汤我喝得一滴不剩,乌鸡肉炖得酥烂,带着淡淡药香,竟比红烧的更觉鲜美。说来也怪,吃了几天生地炖乌鸡,我真的神清气爽起来。
七月的夜晚闷热难眠,我常在床上辗转反侧。有天夜里醒来,发现厨房还亮着灯。推门看见母亲正守着砂锅,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莲子百合安神。”她擦着汗说。这道莲子百合排骨汤需将排骨焯水,与去芯莲子、百合瓣同炖,最后加入枸杞。莲子味甘性平,能养心安神;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滋补肝肾。三味药材与排骨同炖,既补虚损又不滋腻,正是夏季“清补”的典范。自从吃了莲子百合排骨汤,每晚我都睡得格外香,梦里都是莲子的清甜。
特别到了大暑时节,母亲更是格外注重“清补”。她常做的荷叶莲藕粥,取鲜荷叶煎汤去渣,加入莲藕块与大米同煮。荷叶清香升散,能消暑利湿;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这道粥品清香扑鼻,能有效缓解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针对我体虚易中暑的体质,母亲还会炖茅根鸭肉汤。用茅根煎汤去渣,加入鸭肉与冬瓜同煮。茅根清热生津;鸭肉滋阴养胃;冬瓜利水消暑。三者配合,既补益又不会上火。
如今每到盛夏,我也会照着母亲的方子熬这些药膳。当蒸汽裹挟着药香弥漫厨房时,仿佛又看见她站在灶台前,用食物调和着季节的燥热。那些汤羹里藏的不仅是药材的功效,更是一位母亲用食物写就的清凉处方。中医“清补”理论强调夏季应以寒凉、清淡、甘润的食材为主,母亲虽不懂深奥的医理,却凭着对子女的爱与生活的智慧,完美实践了这一理念。
大暑已至,窗外蝉鸣震耳。我舀起一勺莲子百合汤,忽然懂得母亲说的“清补”——不是大补大益,而是以温柔之力,抚平季节带来的所有不适。就像她从不言说的爱,清淡却绵长,足够滋养整个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