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炜
小暑过后,在一浪高过一浪热的节奏里,迎来了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亦是盛夏最热烈、最有风情的节气了。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的到来,意味着“高温”模式的开启。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大暑则炎热至极。古籍《逸周书·周月解》中记载:“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最多的节气,是万物繁茂、生长迅猛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这样的注脚:“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每一候都藏着盛夏的密码。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变,它们怕热,白天避暑于草丛中,夜间才出没。夜空浩荡,星月璀璨,地上的萤火虫四处飞舞。这种诗意的虫儿,把闷热的夏夜撩拨出丝丝缕缕的清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那穿梭的美丽流萤永远是闪烁在童年夜晚的一抹乡愁。
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天气开始闷热,土壤也很潮湿。大暑时节,湿气浓重,令人十分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里,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民谚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等说法。老话说“靠天吃饭”,其实靠的是夏天吃饭。夏天,高温和适量的雨水对庄稼生长十分有利。盛夏时节正是百谷生长、万物造化的时候,秋天的果实主要得益于夏天雨水的滋养和孕育。
当炎热成为暑天的主旋律时,人们便在饮食里寻觅消暑的良方。
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说在一些北方地区,民间有食饺子、面条、烙饼和鸡蛋等习俗。
而在一些南方地区,除了食用寒凉之物以解暑外,还有食用温热之物以消夏的习俗,例如福建莆田地区,每年大暑时节,人们喜欢吃荔枝、温汤羊肉和米糟等。广东、台湾等地还有饮凉茶、食仙草、吃凤梨的习俗。
古语有“冬病夏治”,中医讲辨证施治,冬季阳气不足会导致许多疾病,三伏天的炎热能帮助人们将累积在身体中的寒、湿等致病因素排出体外,对治疗疾病有辅助作用。这是中医遵循自然之道的规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在这骄阳似火的节气里,万物都在演绎着最绚烂的生命华章。这是自然赐予的调养契机,也是时光酝酿的丰收序曲。当最后一缕暑风拂过时,我们终将带着这份盛夏的馈赠,从容迈向金风送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