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别墅区的蛙声

许谋清

一块几十亩的长方形水稻田,绿色、金色,置于靓丽的别墅区中心;一块百亩藕塘,田田绿叶,朵朵红花,成为窗口看得见的风景;这是不是我们寻找的城市农业?

城市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往城市集中,城市追求它的完美,公园、绿地、绿化带,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甚至留下小山、湖泊、河流,它要保持和自然亲近的姿态。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田野还在呼唤,要有春华秋实,播种的期待,拔节的蓬勃,成熟的饱满,收获的狂欢,这是生命和生命的呼唤,终于促成城市农业的诞生。

但是,城市寸土寸金,老城拆一片,新城留一片?觉得那只是一个梦。

晋江是座新兴城市,规划不断变动,面积在扩大。我是在离市区一步之遥、一个只有500多人口的小村,被两块农田惊艳了。

我原来就知道跃进村,最近,走进该村子,意外看到别墅区,更意外的是,在别墅区中心看到那片长方形的水稻田。再去时,又特别去寻找那片别墅区一侧让人浮想联翩的藕塘。它们浓墨重彩地描画到我的记忆里。

跃进村属西滨镇,20多年前我就关注它,一片水稻绿浪几乎连接着蓝色的海浪,风轻轻一推,一波直抵天际。先是站满带刺的仙人掌的土堤,而后是坚固的石堤守护着它,而现在是人心才守住它。

过去让人累得直不起腰的农田,现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遐想,还是超越。

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移民村,地处海边的农场一角。改革开放后,晋江成为中国鞋都,中心在陈埭镇。跃进村贴着陈埭,村里人看到商机,集资4万元办了发泡厂,发展到现在,全村已办了几十个厂,固定资产30亿元,人均收入在全省前列,由农业村变成工业村。

想当年刚起步时,他们就把野蛮生长的带猪圈的杂物间和妨碍交通的民居拆除,改建成有序排列的房子。富起来了,他们向上要空间,再改建成四层半别墅。最近,又建公园、咖啡厅、阅览室。就是在城区,也是一线风景。偏偏把两块农田留在别墅区中心、留在别墅区边上,让稻香和蛙声伴着居民入眠……跃进村已经和发展着的晋江市区基本联在一起,仿佛要带着两块农田作为进入城市的嫁妆。

这不由地让人产生一种好奇心:为什么他们对身边的农田情有独钟?这在城市很难做到,他们为啥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20世纪60年代,泉州北边的山区修水库,原来的村子成为水库底,180个村民移居到晋江海边的农场,建了新村。他们必须改变命运。

以粮为纲,求的是丰衣足食。他们从肥料入手。到哪里寻找肥料?他们甚至是从县政府开证明,到江西省刮尿硷,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踏破铁鞋,走了很多弯路。

这一群人的主心骨是几个牛贩,他们出入牛圩知道外边的世界,他们的孩子也在四方寻觅。地处农场,村边有个种子公司,他们的眼睛亮了。如同古人凿壁偷光,他们跟公司的人到海南学习,第一次懂得,水稻种还分公母,利用有土地面积的优势,在种子公司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率先培育出良种。两行公,十行母,扬花时节,拉长绳横扫,传播花粉,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枝奇葩,惊艳了农业时代。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移民村,让人刮目相看。每年春节过后,全省各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都跑跃进村来了。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朋友多了,粮食多了,让一个农民找到了尊严。

从农业村变成工业村,人均收入居全省前列,他们可以和农耕生活说拜拜了。

跃进村,一脚踏进城市,一脚还在农村。

他们没有像别人那样,办了厂,就让农田荒废了。那里边有他们贫困的记忆,也有让他们培育良种改变命运的记忆。如果说,他们正实现城市化,那么,城市农业仿佛与生俱来。

一群重新飞回别墅区中心水稻田、飞回别墅区边上藕塘的白鹭,唤醒跃进村人的农田记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