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楼市+亲子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带娃出行前的安全必修课

这份全流程指南请收好

暑期亲子游热潮来袭,不少晋江家长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带着孩子去探索世界。然而,旅途的新鲜感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交通意外、健康风险、人群走失等安全问题。那么,外出旅游时,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行前准备 细节处筑牢安全基石

带娃出行,准备工作可从 “证件、健康、物品”三个维度细致规划。

证件准备要做到“双备份”。除携带孩子的户口本、出生证明(部分景区需核验)外,建议家长将所有证件扫描存档,加密存储在手机云端,同时打印纸质复印件单独存放。若未满16岁儿童单独出行,需提前办理《无监护人陪同出行申请书》,并与交通承运方确认接送流程,避免因证件不全耽误行程。

健康防护需“个性化定制”。出行前一周密切观察孩子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暂缓行程。过敏体质儿童必须携带过敏原清单和急救药物,并提前告知同行者使用方法。针对目的地特点,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前往热带地区需准备防蚊贴和驱蚊液,赴高原地区要备好氧气瓶和抗高原反应药物,去海边则需带好防晒用品和伤口处理包。

物品清单要“按需打包”。儿童安全座椅(自驾必备)、带GPS定位的儿童手表、便携急救包(含创可贴、碘伏棉签、退热贴)、保温水壶、备用衣物(比预计多带1~2套)、儿童口罩和消毒湿巾。尤其要注意,不要给幼儿穿带绳的衣服,避免在人群中被勾挂;学龄儿童的背包最好装反光条,便于在暗处识别。

途中防护 交通与住宿的安全细节

自驾出行时,4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反向安装的安全座椅,4~12岁儿童需使用正向安全座椅或增高垫,且严禁让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曾有案例显示,时速60公里的碰撞中,成人怀抱孩子会产生约300公斤的冲击力,根本无法护住孩子。

乘坐公共交通也需警惕风险。乘坐高铁或飞机时,提前教孩子记住家长姓名和电话,上下车(机)时牵紧孩子,避免在过道奔跑打闹;乘坐旅游大巴时,要确认孩子的安全带是否系好,提醒孩子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住宿安全要“从入住抓起”。办理入住后先做“安全排查”:将阳台、窗户的限位器调至孩子无法钻出的宽度,检查插座是否有保护盖,把热水壶、玻璃杯等易碎品放在高处,熟记消防通道位置并让孩子一起确认。带婴幼儿的家庭可要求酒店提供床围,防止夜间坠床;有学龄儿童的家庭,要收好窗帘绳、打火机等危险物品,避免孩子误触。

此外,家长应避免让孩子单独留在房间,外出时务必锁好门窗,在酒店大堂、餐厅等公共场所,要时刻留意孩子的动向,防止其被陌生人搭讪或独自跑开。

游玩与应急 避开隐患 冷静应对突发事件

景区里的“隐形陷阱”不要忽视。例如海边沙滩的尖锐贝壳、山区步道的湿滑青苔、游乐园的拥挤人群等。要根据目的地选择防护装备,海边游玩穿防滑沙滩鞋,山区徒步穿长袖衣裤和防滑鞋,游乐园给孩子穿鲜艳衣物便于识别。

饮食安全是健康防护的重中之重。不要让孩子随意食用街头摊贩的食物,尤其是生冷海鲜、散装冷饮;随身携带独立包装的小零食,避免孩子因饥饿误食不洁食物。热带地区要控制冷饮摄入量,高原地区避免孩子剧烈运动和过量进食,以防肠胃不适或高原反应。

若发生意外,冷静处理是关键。应急处理要点:轻微烫伤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切勿涂抹牙膏;被蚊虫叮咬后不要让孩子抓挠,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若孩子摔伤,先观察是否有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无明显外伤可冷敷消肿,如有异常需立即就医。

孩子走失时,可遵循“3分钟原地寻找、5分钟联系景区广播、10分钟报警”的原则。家长可提前与孩子约定走失后的集合点,如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给孩子佩戴写有联系方式的胸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