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瑞
小时候,我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读,倒是日积月累攒下了许多小人书,宝贝似的放在木匣子里。
那年代的孩子,谁没有一两个木匣子的小人书呢?放了暑假,我们帮父母放羊牧牛、割草挖菜之际,带着小人书,相互交换着阅读,趴在山坡上看,卧在树荫下看,骑在牛背上看……有小人书相伴的夏天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
还是小小孩的时候,我就爱看小人书。看过《猴子捞月亮》,我和弟弟趴在村东那口老井的井台上往里看,井水清凌凌、碧阴阴的,月亮真的漾在井里晃晃悠悠,抬头看看天,一轮明月好好地挂着,我们可不会学那群傻猴子,下去捞月亮;看了《神笔马良》,我就一直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可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稍大一点,我就看大孩子常看的小人书。看了《小兵张嘎》,我和小伙伴受了启发,也用树杈做木头枪、做弹弓,像那个足智多谋的张嘎子当八路、打鬼子。有时哧溜哧溜爬上树,学嘎子的样儿,把木头枪、弹弓藏在老鸹窝里。
看了《鸡毛信》,我们有样学样,像故事里的儿童团长海娃那样,放羊时,把写的信、画的画儿,绑在那头机灵的老绵羊尾巴下,跋山涉水传递信息,可有趣啦!
看了《地道战》《地雷战》,我们一群孩子跑到山洞里玩游戏、挖陷阱、布地雷,把那伙装扮成鬼子的小伙伴,“炸”得人仰马翻,还要拍着手儿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气得对方乱嚷嚷,非要换过来,他们当八路军、民兵,我们演小鬼子。
当然,也有惊险刺激的。夏夜看了《聊斋志异》里的故事,个个心惊肉跳,可忍不住还想往下看。记得有一次,我和两个小伙伴看了《画皮》,心儿颤颤地走夜路,忽见远处飘飘悠悠走来一个女人,其中一个叫长安的孩子大叫一声:“俺的娘来,有鬼啊!”我们吓得哇的一声,掉头就跑,后面的人大喊着追来:“什么鬼,俺是你娘!”原来是长安他娘、也是我本家三姑,打着手电来寻他。
小人书的夏天是丰富多彩的,映射出斑斓的光影,被小人书滋养的童年是充实而快乐的。山顶上的朵朵白云,小河里的簇簇浪花,屋顶上闪烁的星星,还有草垛上那轮圆圆的月亮……都在小人书里显现出来,成为一帧帧回不去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