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云
在外住了近十年的母亲终究还是没抵住对故乡的想念,上个月让小弟开车将她送回老家,说是要趁着自己还能自在行动,在老家多住两年。
久未住人的老房子,要收拾检修的地方很多。母亲回家的第一天,忙着打扫,忙着洗洗晒晒。回家的第二天,她就联系了做瓦匠的师傅,检修围墙和屋顶。晚上给我打电话闲聊时,她便说到了要将老灶台拆了,重新建一个灶台。
“家里现在这个灶台,十多年了,灶台面上许多地方都破了,灶口里积的烟灰也太厚了。烧顿饭,烟灰飞得厨房里到处都是,脏得抹都抹不干净。”
“以前你们都在家,家里人多,还养鸡养猪的,所以修了两口都是大锅的灶。现在用不上这种了,新灶我只请人修一口锅的了,家里还有煤气灶,平时我一个人在家里,用煤气灶煮饭炒菜就行,又快又简单。逢年过节,你们回老家时,还是土灶好用,炒的菜也更有味道,好吃……”
电话那头的母亲还在轻轻地念叨着,我的思绪却随着母亲的话语飘到了久远的童年里,飘到了那些围着土灶台等着一日三餐或者过年过节时围着灶台望眼欲穿期待美食的温暖时光里。
那记忆里时光深处的土灶旁,有年轻的母亲忙碌的身影,一样年轻的父亲在灶口添着柴。小小的我们会被锅里冒着热气的食物香味引到厨房,引到灶台边,或者急切切地问着母亲:“妈妈、妈妈,今天是煮了什么好吃的呀?这么香!”或者干脆踮起脚尖往锅里瞄,一脸的馋相惹来了在灶口添柴的父亲满脸的笑。
那样的年月里,鱼肉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见到,平时能偶尔吃上一次炒鸡蛋就已经是极开心的事了。但是,有什么关系呢?那一锅用柴火熬得浓稠的白粥,我们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如今更是成了心心念念着的人间至味。那记忆深处土灶上的饭菜,食材普通,也没有精致盘碟的装盛,却蕴含着最深的家的味道,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冬天的土灶旁是取暖的好地方,我会搬个小凳子坐在灶口边,一边帮着母亲打打下手添添柴,一边听着灶台边做事的母亲絮絮叨叨,或者是家长里短,或者是一些乡间传说。冬天的日子是缓慢的,灶口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温暖着整个厨房。母亲讲的那些故事,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勤劳、关于坚韧的故事,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心田,陪伴着我们成长。一起陪伴的,还有那默默无言的老土灶。土灶里跳跃的火光,映照着家人围坐一堂的幸福画面,那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如今的乡间人家,厨房里早已换上了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厨房设备,虽然大多还依然保留着土灶,但用得也极少了。只有过年过节时,外出归乡的人多了,才会用上土灶吃上大锅饭。就像现在我偶尔回乡时一样,陪着母亲聊天最多的地方依然是灶台边,和母亲一起在灶台边忙碌着,听母亲说些从前的事,闻着熟悉的菜籽油香,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温暖时光。
时光流转,我知道,土灶终将会渐渐淡出现代生活,但它所承载的那份情感和记忆,却永远温暖人心。它见证过从前无数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记录过我们匆匆长大的童年少年——每当炊烟袅袅升起,便知道是归家的时刻,我们从田间地头,或者村头巷尾,一路欢奔回家。脚步轻快,心中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