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印象英中

洪松茂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1986年的秋天,和风拂过英林中学的校园,仿佛轻轻翻开了一页泛黄却珍贵的诗篇。那首《明天会更好》宛如灵动的小鸟,飞进我们每一个16岁少年的心间,刹那间风靡了整个校园。

在班主任洪祖旭老师的引领下,全班同学似一群逐光的雏燕,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轮番登上讲台,用尚显稚嫩与青涩的嗓音,尽情唱响少年们对未来的炽热憧憬。于我而言,那些港台金曲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年少懵懂的天空。我沉醉于那些歌词的深情缱绻,痴迷于旋律的婉转悠扬,仿若置身于如梦如幻的音乐之境,久久难以自拔。

近40年的光阴悠悠而逝,可记忆中初中生活的画面却似陈酿愈发香醇,清晰而动人。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闽南农村,似轻纱般温柔地唤醒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处处透着质朴与蓬勃的朝气。校园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热潮涌动,那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初中生独有的青春印记,纯真无邪,积极向上。如今回首,往昔每一幕都似珍珠般珍贵,只需随口一提,便能串联起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我家离校不远,周边租住的大多是外村来求学的初中生。每天晨曦微露,薄雾还未完全散去,乡间石板路上便已热闹非凡。成群结队的男女学生似欢快的溪流,一起汇聚奔向知识的海洋。大家身着款式简约、颜色素净的衣裳,背着洗得泛白的老旧书包,或是手捧课本作业,脚步匆匆,却难掩青春的活力,清脆的嬉笑打闹声洒满一路。

踏入校园,三排低矮的木石结构教室及教师宿舍围合在一起,守护着一方知识的净土。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南洋风格的两层办公楼,楼体两侧外墙,“胸怀祖国,放眼世界”8个宋体加粗大字苍劲有力,时刻提醒并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沿着大门石阶而下,是一个椭圆形运动场,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错落有致,跳高和跳远的沙坑静静卧在一旁。操场西南边,一棵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榕树郁郁葱葱,宛如绿色巨伞,在学校小卖店门口投下一大片阴凉。西北边有一口石砌的深井,水清澈且甘甜,打完球的同学用体育老师自制的篮球水桶打上水,在榕树下畅饮、谈天,欢声笑语与徐徐清风交织,勾勒出一幅惬意闲适的美丽青春画卷。后来,校园后方新建起一排两层的石头教室,班级里木质桌椅虽斑驳破旧,却排列得整整齐齐,课桌上有历届学生留下的“奋斗”“早”等字样,如同岁月的密语,诉说着青春年少的梦想。

校园西边教师宿舍前,一排桉树静静伫立,从裂开的树皮上可看出岁月在它们身上镌刻的痕迹。曾几何时,树上系了一些竹竿,便成了同学们的欢乐天地,攀爬嬉闹间,大家尽显少年应该有的活力和朝气。最北边有一棵凤凰木,每逢五月,繁花似锦,灼灼其华,绿叶反倒成了稀罕陪衬,恰似青春少年谱写的华丽篇章,热烈而明艳。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娱乐虽质朴却毫不逊色。犹记得那个夏天,老师们晚饭后经常相聚树下,奏响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音乐会。蔡民灵老师的手风琴如灵动的潺潺溪流,曾文鲤老师的吉他似热情的熊熊火焰,陈伟伦老师的二胡仿若绕人心弦的悠扬古风,蔡自力老师的曼陀铃宛如清脆的悦耳鸟鸣,姚嘉雄老师的横箫恰似空灵的悠长笛音,还有那些或打节拍、或引吭高歌的老师,共同谱就一曲曲与凤凰花一样绚烂动人的乐章。

学校里有一位临时工洪锵,常年驻守校园,负责敲钟、修缮桌椅、厨房蒸饭等诸多杂务,寒暑假也未曾离去。那时,年少的我对他心怀怯惧,直至后来回首,才惊觉那更多的是敬畏与尊重。犹记小时候,跟着邻家大哥一伙到学校后面树林偷砍桉树,欲在巷中搭一遮阳棚,我负责望风却率先被擒。他起初怒目而视,呵斥有声,可瞧见我瘦弱模样,终是心软,摸摸我的头便放了我。待上初中,每次远远瞧见他,我便心虚绕道,生怕彼此回忆起往昔的糗事。后来工作中,我亦有幸结识几位如他一般的师者,任劳任怨,在校园里默默地用行动诠释“为师如父”的真谛。

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时光,物质虽匮乏贫瘠,精神却富足得如同熠熠星河。它宛如一首质朴的民谣,带着岁月的温度,悠悠传唱,化作英林中学校友们心底永恒的珍藏,令人回味无尽,温暖一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