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春归

荷山树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到闽南大地的田间地头,仿佛以这种方式送别一位闽南老人。春归何处去?在追思会现场,灵堂上那张意气风发的笑脸,让送别少了悲戚,更显庄重,与他一生的赤诚相得益彰。

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晋江经验”的实践者,是“家国恒安”的追随者,人们称他为“闽商教父”。相比这些高大如符号的头衔,我想“闽南赤子”更有血有肉,也更能真切地概括他对家乡的热爱。

这是一个很励志感人的故事。他出身贫寒,13岁辍学谋生,最初的履历写满“吃苦”,人们熟知他在街头卖鸡蛋、卖芋头维持生计的过往。在闽南,在泉州晋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他成为第一批开厂办企业的人。他白手起家,1979年创办安海后林劳保服装厂,1983年成立民龙香港拉链厂,1985年创办恒安。

恒安与我同龄。小时候,在并不知道他时,我们经常使用的就是恒安生产的纸品。在每一个闽南女生的包包里,都曾有过安尔乐的卫生巾。印象里,有一年春节,我那在恒安当司机的叔叔,还特地送了一箱心相印的纸巾到家里来。懵懵懂懂的年纪,与恒安有过的交集,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

我结婚生子后,有一次带孩子回永春老家,忘了带纸尿裤,在农村小卖部买了安儿乐的纸尿裤,这是店里唯一的纸尿裤。

我从18岁立志做记者,在20年的职业履历当中,曾经有过一次职业出走,在厦门的传媒公司对接过恒安集团的品宣。那时,我的老师从媒体转型下海,为恒安提过一个纪录片的方案。

片名我现在都记得,“守正创新 家国恒安”。数十页的PPT,南方系前媒体人朱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闽商教父”的形象突然变得更加清晰可亲。一个时代值得记录,一个人和他的那个时代更让人热血沸腾,这是多少媒体人梦寐以求的题材。我想,朱老师在做这个方案时,带着媒体人的赤诚和热望。后来,好像是因为老爷子身体抱恙,方案没有被执行。

这些我与恒安有过的交集,微乎其微。在一个年营收200亿元的企业王国面前,这些过往微弱如小水滴。但在我的生命里,恒安的产品,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生活里,不可或缺。

在泉州,小孩子的闽南语叫“囝儿”。这位热爱家乡的闽南老人,之所以担得起“闽南赤子”这个称呼,是因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在行业内形成的领头效应。恒安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晋江企业界群体共同“破圈”的历程。更因为他热心公益,在他的直接带领和推动下,恒安集团及主要股东公益捐赠累计超20亿元,仅他个人捐款就达10亿元以上。他说:“有心比有钱更有力量。”

一个人走过的一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生?他的生命历程留下了很多思考。佛语云: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那位始终面带笑容的闽南老人,真正验证过了这一生的活法,那就是永远活在当下,在行动中实践、思考、前行。勇毅的性格因此形成,达观的心态由此锤炼,生命的硕果由此结成。这不正是王阳明所推崇的“知行合一”?

四月的谷雨是春天最后的行程,连着几天的春雨,夜深时有惊雷。在这个载入闽南历史扉页的时刻,这位老人的故去,留在人间的未必是遗憾,竟是圆满。春生夏长,在时间的序列里,春归处正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