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苔之美

钟娴

同事在办公桌上放置了一个精致的小鱼缸。鱼缸底部铺着一层柔软的细沙,上面随意摆放着几颗光滑的鹅卵石,清澈的水波荡漾其中。有时,她会将鱼缸挪到阳光充沛的窗台边,这让我感到有些不解。同事笑着解释说,她正在尝试培育青苔。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那些鹅卵石上开始萌发出一层淡淡的青苔。毛茸茸、嫩绿绿的,仿佛为鹅卵石披上了一袭翠衣。在一次闲聊中,我好奇地询问她为什么会想要养青苔?她告诉我,青苔给人一种静美的感觉,很舒适。

这之后,我开始留意青苔之美。

那年去乌镇旅游,我漫步经过一座石拱桥。站在桥上俯瞰,只见那些生长在石滩上的青苔随着岩石的边缘蔓延,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河水在它们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片深邃的碧绿。这些青苔随着岁月的沉淀,层层叠叠地铺满了石滩。它们的绿色与河水相映成趣,使得整个景色越发柔和而富有诗意。我沿着桥边的青石板小径继续前行,注意到石板间的缝隙中也悄然生长着一抹抹青苔。兴许是因为刚经历一场细雨,青苔上闪烁着晶莹的雨珠,青翠欲滴。我不禁俯身,伸手轻抚那些苔藓。它们柔软光滑,触感宛如抚摸着小鸭背上的细软绒毛。

青苔看似柔软,却有风骨。在武夷山的崎岖岩石上,我目睹了它们的存在。那些岩石表面覆盖着的连片青苔,不仅为坚硬的岩石增添了一抹生机,更在无声中传达了生命的不屈。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对自然界中生命的强大潜能感到深深的敬畏。

古往今来,众多诗人对青苔情有独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庭院里,青苔遍布,一派生机。清代诗人袁枚,更是青苔的知己。他在《苔》一诗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描述的青苔,生长在见不到阳光的阴暗角落,可它却顽强生长,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然而,让我深刻体会到青苔之美,并真正领悟到它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的,是小城里一位名叫秋芬的乡村教师。秋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注意到班级中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性格内向,沉默、胆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开朗、自信,秋芬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教孩子们跳中国舞。随着舞姿的曼妙展开,孩子们逐渐从拘谨青涩变得优雅从容。舞蹈如同一扇神奇的大门,为乡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充满美妙的新世界。每到周末,秋芬还会带领孩子们探索小城的自然风光,让他们在山水间自由舞蹈。在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孩子们舞姿翩翩,笑脸盈盈。这种美的教育,像一束照亮乡村孩子心灵的光。那一刻,我想起了袁枚对青苔的赞美。秋芬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就像那些青苔一样,虽然生活在平凡之中,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绽放出了自己的光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