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时光流转中的纯银闪耀

叶燕兰

作为工作和生活在晋江的“新晋江人”,我住在晋江市池店镇华洲村某小区已近十年,距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所在的钱头村仅七公里路程。“十年”与“七公里”,时间的漫长历程与空间的短距离位移,如阳光下孩童手中抛出的一枚镍币旋转闪光的两面。一面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那样默默扎根成长的投入与向往;一面是如童谣所唱“天顶一粒星,地下一个丁”,感叹寻常经验之上,亦常有日常的诗意奇迹震荡发生。于我,知道朝夕站立奔忙的土地曾出现过这么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第一次走进街巷深处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闽南传统古建筑,正是日常生活与诗歌生活相互交织形成的这一份纯银闪耀。

那天天气晴朗,阳光很好,我循着地图导航拐进偏离主街区的石板小巷,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且诗意盎然的场景就映入眼前。天空湛蓝,大朵白云沉甸地悬浮在半空。红砖厝旁围聚着一群笑意盈盈对谈的人。他们或站或坐,目光朝一个方向看去,脸上写满了期待与喜悦,似乎在等待某件值得自豪的热闹大事开场。我从来方向感不强,认路识人写诗大多凭直觉指引,看到这画面的瞬间就想首届吴鲁文化季启动仪式应该就在附近了,也想到了真正具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活动或许就该是这样的,既有仪式编排的庄重与正式,更有不拒斥寻常百姓的联结与传承。由此让我产生了对吴鲁其人其诗魅力所在的好奇。

吴鲁是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因愤时感事,“以诗鸣哀”。诗歌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他作品的写实,更在于他诗里行间对艰难民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他的《百哀诗》,被史学家称为“庚子事变”的“第一手史料”,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苦难与沧桑。“强胡十国联军来,阵云黑压黄金台。”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他以诗为史,记录下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百姓的苦难,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从那些诗篇中,后来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剧烈心跳和身处其中的民众跌宕复杂的情感,看到他作为一名诗人充盈着真性情正义呼告的一面,也看到他作为历史滚滚洪流下一个普通生存者真实脆弱的一面。创作主题方面,《百哀诗》以国难、民苦为主题,以亲身经历及见闻翔实地反映了面对国破家亡时个体人物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体现出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担忧,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个人的哀伤,更是对于时代变迁下人们共同经历的一种反映。艺术风格方面,《百哀诗》笔调沉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感染力,注重以写实的手法来直击人心,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与共鸣。思想情感方面,《百哀诗》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思考,不仅是对大环境变迁的记录,更是对自我内在正义和良知的坚守。

穿行在状元第故居的厅堂院落之间,阳光透过龙眼树浓密的枝叶洒在地面,形成一片片无言晃动的光斑。不时与一两个也跟在人群中参观的本地村民目光碰上,相视一笑。这一笑,让我看见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与一方居民相知相融后产生的美妙反应。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江市蔡其矫诗歌研究会副主席,现供职于泉州海事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