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水里的故乡

徐芊蔚

我的故乡在武夷山景区边。莲花峰、燕子窠等著名景点,就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实话说,从小在晋江出生、长大的我,对故乡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这次春节跟父亲回家过年,我发现,故乡是长在水里的。

父亲是一个对归家有执念的人。快过年时,父亲看到抖音上发布的归家的如水车流时,总感叹唏嘘。大年二十七回家那天,父亲早上5点多就催我们早起赶路,并在微信朋友圈上说:“离开故乡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完整的故乡。故乡孕育我们之后,然后以我们的离开来成全我们。蕴藏在车头的故乡和车尾的生活切换轮转的悲欢离合,绵延成节日亘古不变的意义之一。”

每年驱车500多公里到家后,不顾舟车劳顿,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我在屋前高山脚下的小溪前走走。因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故乡面貌焕然一新,溪旁砌上仿木石栏杆,铺设上了塑胶跑道,建起了古色古香的观景长廊和休息亭。原来的水稻田已改种上了油菜花,但对面山崖上的竹林未变、树木未变、茶树未变、蓝天未变……

父亲手扶着栏杆,时而低头看着清澈的溪水和游弋的小鱼,时而抬头看看对面和远处的山林、天空……不声不响的,雕塑一般。我没有打扰他。我知道,这里有他太多的记忆。童年时,他和我的爷爷经常在溪边的田地里劳作,与水稻和蔬菜瓜果打交道。在小溪里捉鱼摸虾、游泳嬉戏,还在对面的山上砍柴。因年纪小,我父亲力气不够,肩膀经常被木柴磨破了皮,因此伤痕累累。而山上的那片茶山,也是他和爷爷利用周末的时间,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来的……

依然有妇女们在溪边洗衣服,木棒捶打衣服的声音“梆梆梆”地响着,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谈论着村里的趣闻轶事,偶尔爆发出爽朗的笑声,被山风吹到对面的山谷,回旋许久许久……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故乡的水,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思念,就像风筝的线,无论你飘到哪里,都紧紧地拽着你。我也突然间明白,为什么许多人都有回到故乡的执念,其实是找寻童年的记忆。因为故乡的意象是空泛的,而童年的记忆是具象的,以此为媒,便能轻易联结,找到支点。

晚上的灯光里,父亲问我:“将来成家立业了,你会像我们一样每年回到故乡过年吗?”我一愣,然后回他:“会的!”——因为,我也开始寻找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关于故乡不多的碎片化记忆。

当异乡的涟漪漫过归舟的吃水线,便能与故乡的溪流血脉通联。只要沿着溪流回溯,它一定能带着你回到故乡。

(作者系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学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