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宗
在我国民间,不仅有五福的说法,还有百福、千福、万福的祝愿。福,既被写进姓名中,也被嵌入地名里,更被贴于门墙等显要处,成为崇拜的图腾与愿望的标识。在晋江市龙湖镇就有这样一个村,对福情有独钟,望福如林,所以直接把村名称作福林。福林村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已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宋朝时,村中主要居住的是陈氏一族,时称“陈林”。到了元朝末期,陈氏大部分人迁出,同时另一支许氏迁入。许氏见村中檀树茂密,时常檀香飘逸,便改村名为“檀林”。直到清末时,村里建起一座寺庙,始称福林堂,并且香火日盛,檀林村也因寺而名,被人们改口称作福林村。
如今的福林村,全村人口2600余人,旅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多达8000余人,是晋江著名的侨村。福林村中的粘厝埔自然村,族亲姓“粘”,是北宋时期金国皇室完颜宗翰的一支后裔,于元末迁居晋江。现粘厝埔自然村有族亲500多人,是晋江唯一的满族村。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1405—1433),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性高潮,也促使更多的沿海居民往来于东南亚,成为异国他乡的侨民。明末清初,随着郑芝龙、郑成功发展海上贸易,又有一大批人迁居东南亚和中国台湾。也是从这时起,福林村的先民们,开始出远海打拼,下南洋创业。
然而,家乡永远是根脉,亲人永远是骨肉。支持家乡建设,孝敬养育父母,成为广大华侨的执念。无论离多远都是家乡亲,无论走到哪都不失中华魂。华侨,寄托着家乡亲人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家乡建设的重要力量。福林村也因华侨多而得福。
福林村原有一条商贸街,人称通安街,始建于1927年,有各种店铺百余间,大多数由华侨捐助或回乡置业。通安街与当时青阳的五店市、安海的三里街齐名,不仅满足了周边百姓生活需求,也让福林村的声名远播,成为福林村的一段历史佳话。
福林村还有上百栋由华侨回乡兴建的古大厝,形成庞大的华侨古建筑群。其中,既有传统闽南红,也有精巧南洋风,彰显出福林村往昔的繁荣与富足。比如:由华侨许经撇于1933年兴建的中西合璧大洋楼,构造气派,内置豪华,雕琢精美,是印象中的“番仔楼”。由华侨许书投于1946年兴建的“书投楼”,遵循闽南建筑风格,大五开间,红砖琉璃瓦,翘角燕尾脊,前厅后堂中天井,雕梁画栋,是典型的闽南古民居。
“福林三贤”的故事,说的是旅菲华侨“糖业大王”许逊沁、“烟草大王”许志长和曾经被委任为厦门市市长的许友超。他们都是早期华侨侨领和侨商巨贾,其爱国热情与建设家乡的壮举,不仅是一段历史传奇,更深深地铭记在华侨历史和家乡发展史的册页上。
华侨的影响力与支持家乡建设成就,让福林村名噪四方,也吸引不少名人与福林村结缘。1941年4月,弘一法师亲临福林寺讲经弘法,而且长住达10个月。其间,他除给僧众讲学外,还著书立说、收编专辑、题写墨宝,完成了晚年的最后夙愿。
福林村众多的华侨建筑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倍受考察者和观光者的青睐。这个著名的侨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