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状元帖

张冬青

儿时在老家闽北乡间,裹着小脚的外婆闲常时总会吟唱那首朗朗上口的童谣:“三包糕哪四包糖,送涯个囝囝归学堂;囝囝读了七年书,考了个文武状元郎。”在我的少小懵懂梦幻里,状元这东西混混沌沌无以名状,那玩意似乎是盏高挂于悬崖绝顶金黄流蜜的蜂巢,其中的蜂王指挥千军万马威风八面。稍长才觉得里头或许该有男儿引以为傲的花翎顶戴、东床驸马衣锦还乡啥的,依稀感觉也有长辈光宗耀祖的殷殷期许,总之与悬梁刺股读书赶考金榜题名等有关。这个秋阳朗照的晴暖上午,我受邀参加首届吴鲁文化季启动仪式采风活动,方才了解到福建省最后一名科举状元吴鲁,竟然就在闽南晋江钱头村产生,自觉孤陋寡闻,慨叹不已。

眼前临街的三座连排古厝坐东北朝西南,典型的闽南古建筑,砖木结构,红砖外墙,白硬墙裙,门楣上方悬挂的一方橙黄金匾“状元第”格外显眼。进门可见石板条的长方形天井,房屋地面则铺砌赭红的方块地砖,一些廊柱、窗棂雕饰看上去朴素雅致。厅堂上下、左右回廊厢房随处可见吴鲁的书法作品及陈列的先生生平事迹图片文字等,随着一旁晋江市文联黄华东主席的讲述,一位末代科举状元的文人气派、卓然风骨在我眼前次第打开。吴鲁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以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其年46岁,授翰林院修撰。其后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督学,吉林提学使等。吴鲁毕生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把兴学育才当成施政的第一要务,因兴学育才成效卓著而诰封资政大夫。吴鲁尤喜书写大字,开创“吴书”流派,坊间有“吴鲁好大字”之说。最让我唏嘘感叹的是,据说当年吴鲁的书法造诣已达到“名噪都下”的程度,甚至出现赶考举子们争相模仿吴鲁书法。吴鲁并没有因此趁势圈粉,将自个独创的“吴书”扬名立万,强化品牌效应图个名利双收,而是从此改变其书法风格,再求新的突破。

就在码字此文结尾稍歇的当口,随手翻看视频,就见到我所敬重并常在《百家讲坛》现身的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先生正在某地签名售书。他应读者要求在扉页写了“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略一思索,又补写下“良知才是方向”。就想,朋友们如果走访晋江,你到访灵源山、草庵、五店市传统街区等之后,一定让导航一路向北,来钱头村拜谒吴鲁故居,观摩一番新辟不久的吴鲁世家博物馆,你就觅得良知的方向,觉得不虚此行,你的为人处世、进取拼搏就更加如沐春风、胸有成竹。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原秘书长、二级文学创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