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路的回答

林沐

每每忆及童年往事,总有个困惑萦绕在我的心中——在我习语的过程中,“路”的音节仿佛带有结界;当在绘本中看到公路图、铁路图时,我总会愣了神,却道不明白,那就是“路”。

如今想来,大抵是因为在幼年时,我见过最长的路,仅仅是村里的一条古官道,所以会在看到其他“路”的图片时,感到茫然不解。

可是,何止是我呀。在2000年前,我的乡亲——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莲峰三村的村民们,对“路”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村民回忆中的路,是“痛”的。因为不通公路,村民病急时,常常无法及时送医。特别是当妇女分娩时,因为到不了城里,她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在小诊所里接生,而新生儿又因没有出生证而成了“黑户”。

村民回忆中的路,是“累”的。三村唯一的通道——白鹤岭古官道,十分狭窄。物资要上山,必须靠人力肩挑背扛、手拉硬拽,就是不能用车运。若遇到下雨天,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烂在地里,急得跳脚也没法将它们运出山沟沟。

村民回忆中的路,是“穷”的。由于长年交通闭塞,莲峰三村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村民生活窘迫、收入微薄。1999年,在新世纪的洪钟敲响前,竟还有村民整日以烂稻草作床垫、以破棉絮作被褥、以旧布条作衣衫,充饥只能靠野菜与地瓜粉。

乡亲们告诉我,那时他们望不到外界、望不到产业、望不到生机,目之所及只有逃不出的重峦叠嶂和走不尽的石板古路。“那时总以为,我这一辈子,就只能是大山的一分子。”一村民说。

2003年,投资超百万元的莲峰公路终于建成通车。

通路,意味着什么?通车仅15年,三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就从800元跃升至16500元。各种现代化设施,也第一次出现在农宅大院中。

然而,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这条公路因路面狭小、坡陡弯急,已难以适应群众发展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2021年5月,投资超2300万元的莲峰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在2022年竣工时,一条6.5米宽、双车道沥青混凝土的乡村“小高速”、致富“快车道”已直通莲峰三村。

现在,让我们从山脚出发,沿着这条盘绕在绿野仙踪里的山林彩带一路前行,体验一场20分钟的季节、时间、空间、心灵的“穿越奇旅”。在岭头村,我们会在观景平台上看日出云海、赏璀璨灯火;在田中村,我们能在山林步道中畅游绿野、尽享纯氧;在叶厝村,我们将在传统古村落中追寻历史、寄思乡愁。

贯通的不仅是公路,还有村民们的增收思路。如今,当我们漫步于莲峰三村时,累了能在云端咖啡屋中静心,倦了能在星空露营地中养心,乏了能在山海游乐园中舒心……桃花漫山、杜鹃遍野,一条公路,让莲峰三村彻底摆脱“发展洼地”的泥泞,四处可见的是“城市后花园”那向荣新生的盛景。难怪乡亲们纷纷感叹,党和政府真是把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啊。

莲峰公路通车后,我曾多次回到村里,和乡亲们聊起:“在你们心中,‘路’是什么?”今天的三村村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回答——路,是由“乡野田居”迈向“现代农村”的先行根基;路,是从“靠天吃饭”转为“自我造血”的至要关键;路,是让“城乡一体”融合“群众路线”的实践精髓;路,是将“永葆初心”贯穿“人民情怀”的中国答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