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深入,无以见其美丽,无以究其根源,无以感其之厚重……”尚志中心小学的文化长廊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恰如其分地阐释着晋江市磁灶镇钱坡村的人文厚度。钱坡村享誉四方的是它拥有的两个“国字号”:这里是“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辖区内的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系“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
钱坡村重文的传统由来已久。钱坡是福建苏氏主要聚居地之一,钱坡苏氏开基始祖苏联生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明万历年间,六世孙苏守一、七世孙苏宇庶叔侄同登进士第,“一榜双龙”,名噪一时;其后,八至九世先后四人中举,“两科四凤”为钱坡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钱坡苏氏宗祠石柱上“一科双殿桂,四世五乡魁”的对联传颂着先人的文化,“进士”“文魁”“经魁”“书法第一村”等牌匾,以及2023年才迎进的7个博士(博士后)荣誉牌匾,书写着钱坡人的文化传承。
钱坡村于1993年成立钱坡书法协会,7年后获评为“福建民间书法艺术之乡”。同年,钱坡村走到了文化部,以对书法的热爱和赤诚之心,获评“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钱坡书法作品选》于2004年由钱坡书法协会编,书中收录了钱坡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农民书法家们一手耕田,一手写书法,并将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弘扬至今。他们说,过去常常在农作之余写书法,买不起书法用具时,便就地“取材”:看守龙眼树时,他们就在树下找一片相对松软的土地,用树枝当笔,切磋琢磨,废寝忘食;有时候看到玻璃板,他们就蘸上水在玻璃板上写字。当时村里的读书人不多,他们总是会寻找一切可以求教的机会,跟村里的老教师学习书法。
这里的农民书法家,练就了一身不用打草稿、挥笔直书的好本领。在钱坡村,农民书法家们自豪地说,宗祠里的对联、壁画上的诗词、公园石头上的字是他们直接写上的。书法公园里的“山水知音”“科山钟秀”等书法作品挺拔自信,犹如这里的农民书法家在介绍自己的书法历程一样,充满精气神。钱坡人对书法的热爱一直在“加热”。2023年,钱坡村自发成立书法公益班,有6位书法老师,还有多位流动的书法家,每年有来自本村乃至周边村庄的孩子约150人来学书法。
钱坡村的另一个“国字号”是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申遗历程艰辛漫长,先后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之一。3次申遗,多年守护,2021年才实现这个大梦想。钱坡人对金交椅山窑址的呵护,与对书法的呵护,有着共同的特点:热爱并守护传承。
1982年,金交椅山窑址被公布为晋江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磁灶窑址获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4处宋元时期的代表性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其中一处。“甚饶足,并过洋”的磁灶窑业蜚声海内外,金交椅山窑址在泉州申遗成功后也声名大振。金交椅山窑址的“成名”之路,离不开钱坡人的守望。钱坡人深爱着这片海土的故乡,金交椅山窑址的每一步脚印都有钱坡人的呵护,征迁、考古挖掘、建设、申遗、加强配套,他们一路陪伴金交椅山窑址走到国际舞台。
如今,钱坡村正在为金交椅山窑址周边配套建设文旅项目而积极努力。今日的金交椅山窑址,进出的大路依着小溪而建,两旁山花四季盛开。进入保护范围后,古朴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让人大饱陶瓷之眼福。蜿蜒起伏、“土里土气”的龙窑遗址,让人惊叹一方水土的灵韵与气度。
钱坡村重文,因而有风范。尚志中心小学有一亭子叫“毓秀亭”,亭上一联颇有钱坡风范:桃红柳绿满院春色,砚黑纸白一室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