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添丁
走在乡下老家田园上,我突然莫名涌出一丝恐惧,我们是不是已经把小时候的土地和家园给忘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上中学时读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情。直到参加工作后,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终于发现,其实在这之前,我和多数同龄人一样,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想方设法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我们做到了,很多人做到了。但是如果回头想一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是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推着,最终接近于遗忘掉原来的自己。
学者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写道:“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忘记的代价,就是与这片土地越来越生分,和身边家园越来越遥远。那么,我们属不属于“有故乡的人”呢?儿子学校组织去野外拓展体验,他满载而归,带回来一袋子地瓜,说这是他的劳动奖品。儿子眉飞色舞地讲述同学们如何在活动中插秧、施肥和收割,他的样子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我在心里一遍遍地说:孩子,眼前你认为非常稀奇好玩的事,放在以前,那可是你父亲及上辈人每天必须做的“功课”啊!
母亲前几年做了手术,父亲退休后身体不好,结果就是不得不忍痛将曾经苦心经营管理的菜地舍弃。母亲为此总觉得自己现在真正成了“无业之人”“无用之人”,每次她说到这儿,我们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日子就这样子一天天过去,父母亲有时在家待得无聊了,会心照不宣相互搀扶,一步一步走到自家田地,无言地凝望着,一遍遍回想曾经在这片田地上经历的一切。
于是,在这一片田地之上,总会有两个孤寂单薄的身影,静静地依偎站立着。
每一次,我都会在心里呼喊:这昔日热热闹闹的乡村田园,当遭遇过了冷冷清清后,是否还能够迎来蜕变重生呢?
今年春节回家,母亲说,现在田地不再荒废了,地被人承包了。怕我不清楚事情来龙去脉,一旁的父亲补充道:这些年村里外出人口多,土地闲置也多,现在兴起发展新型农业,人们除了种植地瓜、花生,还建起蔬菜大棚、 草莓园和辣椒园。
于是,在这个春节,我们围坐谈论最多的是田园,大家一起回忆曾经发生在这片田地上的一些往事。儿子在一边认真地听着,也不时好奇地插话,或许在他的纯粹世界里,大人关于土地和家园的话题,显得沉重和遥远。他不知道的是,将来他长大了,也要领受这份家园,也要承受这片土地和乡愁所赐予的担子。
我们算是幸运的,毕竟眼前还有田地可依靠,还有家园能怀抱,还有乡愁可怀念。有了“乡”,有了“愁”,“乡愁”将继续陪伴我们这一生。我们并不是没有来处的人,我们也不是没有归处的人,因为家园让我们走得踏实、活得真实。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踏实和真实很重要。很难设想,一个人如果没了踏实之感和真实之心,还能走向哪里?
母亲常常说,以后你们都不要忘记这里的田地和家园,常常回家来看看。我们也都会老去,但是田地和家园却都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怀有一颗热爱田地之心,怀有一丝美好家园之念,因为这里一直为我们保留温暖、希望及力量。
因为,这永远都是祖祖辈辈耕耘收获的家园。这是父亲母亲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园在,我们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