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郑榕
前不久,我们一群同学,相约江西武功山,赴一场“真爱和自由”的青春之旅。萍乡的秋天,来得恰到好处,丝丝的小雨把整座武功山蒙上了一股神秘。凌寒而生的花草,日渐稀疏起来。而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是,沿武功山“白鹭天堂”向上500米处,绽放着小皇菊。山峦之上,白云之间,只有它们,高傲地盛开着。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想起唐代元稹的《菊花》诗。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菊花凌风霜而怒放。
这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让人们记住,并发出惋秋之叹。诗句的妙处就在这里,一上眼,便让人心生感动。10月底以来,位于武功山畔的宣风镇沂源村、桂花村的菊花进入采摘期,披上“黄金甲”的金丝皇菊金黄灿烂,“白如雪”的寒露白菊初绽花蕾,它们盛开在田野上,蔚成风景。数十名当地妇女正在忙碌地采摘不停,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武功山脉。五柳先生穿越到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刚好应景。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爱菊之人无数,所留佳作也数不胜数。元稹的这首《菊花》,是较为生活化的一首。晚来悠然闲步,有菊陪伴,何等惬意。他虽然说,不是偏爱菊花,只是惋叹此花开尽更无花,其实他是婉转地表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我疑心,他那样说,是怕伤着了众花的缘故。
菊之可贵之处在于,众花委顿之际,它却凌寒而生,不但花蕾饱满,色泽亦鲜艳生动。菊,本身就是一种药用植物,能清热明目,主要用于茶饮,市民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还有它诱人的芳香和色泽。
武功山的菊生于高山云端处,无疑是大自然神奇的一笔。它弱小,却具大丈夫气概,让人仰视,让人慨叹。山菊盛开处,除了野草之外,再不见它物。孤独如斯,不能不令人慨叹。于是,心中有了埋怨,对这萧索的秋天和凛冽的山风。
是啊,哪怕留给它一株野花陪伴也好,免得它满目空空,寂然独处。假如可以飞檐走壁,找一处可以落定的岩壁,与它近距离站立,默默对视。这时候,对话是多余的,但对酌是必须的。将对酌当作对它的奖掖与勉励,继而将身边的秋风,灌进酒里,一饮而尽。而后起身,挥手,作别。万物,皆有心灵感应,我这样想的时候,山菊便微微地晃动起来。这非杜撰,也非不落地的虚词,是真真切切的内心体验。
“雨洗武功最可人,翠黛含晖色泽新。不料山崖路尽处,沁人心脾黄诱心。”居高而不畏寒,吞饮着寂寞与贫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武功山的菊,究竟为我们展示着什么,诉说着什么?心生感应,必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