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站在李五大厝前

姚雅丽

总会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如入无人之境,让心飘得很远很远。或者受某种力量感召、某个声音召唤,去追寻某种神秘的谜底。就如今日,我踩在池店老街的青石板上,远远地,听到一个人的声音。我就在他的声音里,步入历史的烟尘中。我看到他:或转战商海运筹帷幄,或风尘仆仆奔波劳顿,或于花前月下吹箫鼓乐, 或于书室厅堂教子课孙……我听到他的声音意蕴悠远,我看见他的笑容慈和睿智。他,就是明代大慈善家李五。

池店,古称凤池,意为凤栖龙潜之地。它在晋江的入海口。它领略过惊涛骇浪,也享受过风平浪静;它体会过一帆风高的开阔,也见证过折戟沉沙的悲壮。李五故居——一座规模庞大的九落大厝就坐落于晋江池店。

站在李五九落大厝前,当众人一再发出惊叹时,我内心并不感到震撼,甚至有些失望。因为儿时我外婆家的古大厝群,规模并不逊于此,甚至比李五九落大厝更精雕细琢,更富丽堂皇。原来富甲泉郡的李五,他的闻名遐迩的李五大厝,竟是这般简陋。徜徉其间,几乎找不到一处精美的雕刻,然而在失望于它的简陋时,却有另一种景仰的情愫在我心底潜滋暗长。

在闽南乡间,一座座古大厝就像一只只展翅的大鹏鸟,栖息于青山绿水中,清朗温和,开阔敞亮,规整严谨。大厝里的几户人家既有相对独立、隐秘的空间,又有厢房、走廊、厅堂、天井、大埕等公共活动空间。大厝里的长者就是大家共同的长辈,晚辈就是大家共同的子侄。一家子的喜事就是整座宅院的喜事,一家子的哀伤也是压在众人心上的石头。这种“古大厝文化”,从一座古大厝,蔓延到另一座古大厝,到整个村庄,到闽南人的筋骨、血脉里……中国儒家宣扬的“家雍室和”理念莫不渗于古大厝的一砖一瓦中。

从小在闽南乡村长大,居于古大厝,那种热闹浓郁的生活气息,依然跳跃在眼前。雨季时天井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南音柔美绵长的韵调。推开大门,那吱吱呀呀的声音,总会传出几许神秘。一座大厝,一列大厝,宗亲族邻的几家几户几代人,每天都有沸沸扬扬的故事上演。

每一座古大厝都有一个灵魂似的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得花心思和时间,去把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摸透透,才知道怎么去帮扶协调,怎么去提纲挈领。他(她)必须以绝对公正无私的领袖风范把大家拧在一起。什么家长里短、妯娌纠纷,他(她)一出面,只消三言两语就把干戈化为玉帛。

在红砖白石的闽南古大厝中长大的我,多少次梦回童年,迂回重现的依然是迷宫般的古大厝群。那个时候,整个村庄栖息着各式各样的古大厝。或飞椽翘脊、雕梁画栋,或灰瓦土墙、不事雕琢,都一样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直至今日,我在南安洪梅的老家依然是一座闽南古大厝,我的父母依然安居于古大厝里。我的生命根扎于此,我羽翼渐丰,所有的营养莫不是源自于古大厝。不管外面的天空多么高远,我们依然会扑腾着翅膀飞回永恒的家园。我爷爷早年流寓海外,音信隔断,我奶奶独自拉扯着我父亲、二叔、姑姑三个孩子,都是同一座大厝的叔伯婶娘们帮衬着。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家也是一大溜的古大厝,六七座连成一排,边门打开,就可以在整个大厝群里肆意游逛了。我们住在西边的护厝,从护厝的角门就可以直通大厝。这古大厝群简直就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我和小伙伴们总是在里面玩着花样百出的游戏,直至外婆扯着嗓门唤我回家吃饭,我依然躲在某个厢房里不肯出来。

站在李五九落大厝前,阳光有些迷离,油光发亮的石埕上,依稀有小伙伴们奔跑嬉闹的身影;业已坍塌的厅堂上,依稀有左邻右舍闲话家常、说古论今、商榷事务的谈笑声。古大厝就是一个大乐园、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就这样一起玩耍、打架,骨肉兄弟般一起成长,大人们就是这样同舟共济,一起面对风风雨雨。闽南很多成就大事者,都是得益于古大厝的滋养。一座座古大厝,透着闽南人骨子里的豪爽大度。

推开满宅荒凉,细读这据说有107间的大厝群的一个个故事,我仿佛看到李五家族往昔的人丁兴旺、繁华鼎盛;我仿佛看见沉醉于琵琶古乐、南音悠扬中的李五捻须而笑的欢欣场景。

然而,家兴业旺的李五目光并不局限于凤池,也不只停留于自己。当他决定于商海泛浮时,他的心中一定掠过苍生的苦难。担当,再担当,不为万世美名,只为天下苍生。只因为李五诞生于泉州,只因为古大厝滋养了他的生命。

幼年的李五,在家族的古大厝里接受启蒙教育。在耳濡目染中,古大厝的精神气度已不知不觉地植入他的筋骨血脉里。当时号称“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商贸繁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水陆交通畅通无阻。李五家乡凤池临江靠海,家族素有经商习文之风,故李五始习文学艺,后无意仕途,年届三十而弃文从商。他目光犀利,善于经营,精于筹划。他发动乡邻广植甘蔗,榨汁制糖。凤池蔗糖,扬名大江南北。李五将南糖北运,又将北方的丝棉南运,加工成丝绸、棉布,再转销到东南亚,又从东南亚运回玛瑙、翡翠、玉石等,如此循环,经数十年积珠累玉,终富甲泉郡。李五富而乐善好施,他一生铺路架桥、筑陂修堰不计其数,开仓赈灾、扶贫济困更是不遗余力。其中最广为传颂的当属于明宣德六年,李五出巨资,历时三年重修洛阳桥,加高六尺,便利当时,垂范后世……

一方建筑,诠释着一方人的生命形态;一座家宅,演绎着一方人的生命智慧。是古大厝铸就了李五的大胸怀、大慈悲,纵使富甲一方、广济苍生、声名远播,也依然谦恭俭朴、勤勉自律。在池店,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据说某一日,一位客商来访,他步入大厅,看到一衣着朴素的老者在用膳,吃的是地瓜粥配咸菜干。来访者以为是李府佣人,即上前拱手道:“我要拜访你家李老爷,烦您通告一声!”老者抬起头微笑着应道:“我就是!”来访者一时怔住了,真不敢相信眼前吃着稀粥、穿着布衣的长者就是泉州巨贾李五。

这就是泉州巨贾李五!他的身后,是一个个从闽南古大厝走出去的泉州人!他们携带着古大厝的精神上路,他们以古大厝的坚韧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以古大厝的开阔兼收并蓄、携手并进;以古大厝的智慧开疆辟地、勇攀新高。他们要创就创中国第一,他们要走就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中国粮食城、中国服装城、中国鞋都、中国海鲜第一镇……一朵朵奇花异卉,在泉州大地上竞相开放……

站在池店的李五九落大厝前,听着李五族人的娓娓讲述,我的眼前闪过一个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从一座座古大厝走出来,笑吟吟地看着我,没有任何陌生或距离感。我身边的每一个泉州人,都有他们的影子:豪爽热情、爱拼敢赢、豁达开阔、重情尚义、与人为善、机智诙谐……是的,他们都曾经从古大厝的天井仰望苍穹。如今,他们走出古大厝,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很多时候,你在别的城市、异乡的街头,恍然间一回头,是泉州的品牌!他们以一种大胸怀、大气魄,如猎猎的旗帜,在异乡的街头高高飘扬……

古大厝,是泉州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泉州人的精神坐标!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