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升
杏叶黄了,踏着深秋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路上,让我们来到十三朝古都西安,吹吹大雁塔的风。
大雁塔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玄奘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进入毫无人烟的荒漠,一度因水尽粮绝而陷入绝境。幸有大雁飞来盘旋其上,引入绿洲,才绝地逢生。为报大雁救命之恩,玄奘取经归来,建慈恩寺和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它是玄奘法师为保存历尽千辛万苦由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和舍利等而建的佛塔。
迈步进入慈恩寺,顺着人潮,逐级而上,登临大雁塔。极目远眺,高楼林立;侧耳倾听,风铃声阵阵。遥想大雁塔的风,是大唐盛世气象万千的风。它从长安吹响,穿越酒泉,西出阳关,盘旋过敦煌莫高窟,徘徊在西域诸国,直达天竺古国。穿越过历史的天空,这风,是否聆听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吟唱,倾听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见证过李白仗剑走天涯、杯酒诗万丈的豪情?这风,是否吹拂过宫廷舞女霓裳羽衣,荡漾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意?
细思量,这风一阵又一阵,吹起西行商队的驼铃声;它陪伴过古往今来无数旅人,飘荡着淡淡的乡愁;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征伐声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塑造了勇于面对困难、不折不挠的民族之魂。
登临大雁塔,不禁情思连绵,感慨大雁塔的风,是相伴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兼容并蓄的东风。唐朝科举取士,“雁塔题名”,那是寒窗苦读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风——多少寒门学子欣喜若狂,多少达官贵人寻觅金龟婿。“雁塔祈福”,那是平民百姓过好日子的心愿之风——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愿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似曾相识那大雁塔的风,长安三万里,让唐诗高歌猛进,成为诗歌空前绝后的王国;让张旭的狂草、颜体的厚重、柳体的筋骨,翰墨飘香、书韵传情,挥洒成盛世华章。
我们一行数人,徜徉在大雁塔前广场。夕阳西下,银杏叶黄了,拍照合影,欢声笑语随风而去。如今,大雁塔的风是盛世气象万千之风。这里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当下,这里吹起了经济强劲发展之风、文化共建共享之风。
背靠大雁塔,放眼四周,疫情之后,十三朝古都游人如织。常来长安,相思长安;一日长安客,一生帝王风。这里成了旅游打卡热点,靶心就在千年古都,就在古都标志大雁塔南北文化广场、大唐不夜城。你瞧,这旅游热风,包容兼蓄风情万种、身着唐装汉服的人们,穿越历史,款款而至。帅哥美女,有的顾盼生辉,有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我爱这大雁塔的风,穿越古今,兼容并蓄,不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