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
关于荔枝,早在千百年以前就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吃上鲜嫩多汁的鲜荔枝,在今天的物流保鲜技术下变得容易,但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们要历经多少辛苦,才能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荔枝,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往远在长安的贵妃手中?如今一件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在当时的环境里,又要动用多少的人力物力才能做到?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一书,便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
小说围绕着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史书中流传甚广的“绯闻”为蓝本,述说了大唐基层“打工人”李善德拼尽全力、山水迢迢,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曲折故事。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世人看到的只是一骑、两坛和次第而开的山门,却不知道这背后跑断了多少匹马,毁了多少棵荔枝树,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小人物的悲哀,反映的却是大时代的堕落。
史书上记载的多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业,对于小人物却着墨不多,他们就像是随风抛洒的尘埃,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善德这个九品小吏乐天知命,但骨子里也有着对当权者的恐惧与怯懦,所以在前半段,他因惧怕当权者的权力,失去了胡商的信任;也因为贵胄的一句话,侗女的荔枝园毁于一旦。面对朋友们的离去,他的心在痛,他的精神如荔枝一般慢慢发苦发涩,渐渐枯萎。
另一方面,他的生命又有如小草般的坚韧,面对官场诡谲,他初心未改,而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身家。
马伯庸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他总能见微知著,在大历史进程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长安的荔枝》饱含历史悲悯,篇幅不算长,整个故事脉络简单,但情节却是跌宕起伏,一连串故事次第展开,密不透风,令人无法释卷,在读的过程中,酣畅淋漓之余,却又唏嘘不已。
我们当代人从中似乎也能得到一些颇有意义的启发:
一是,面对挑战与困难,未经努力与尝试,不轻言做不到,“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面对李善德的退缩,杜甫的劝说如醍醐灌顶,他告诉我们:“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二是,福祸相依,一切源于善念。面对不平之事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即使面对强大的权势,也要勇于发声,坚持善意与正义。李善德身上有着一种豁出命也要去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的精神。在转运鲜荔枝成功后,李善德与右相杨国忠的会面中,他只要不发声,便可以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但在性命、前途面前,他依旧选择了为百姓、为朋友直言发问,质问右相:“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在他心中,挂在右相嘴边增服徭役的小事是何等的荒谬与恐怖。这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对内心正义、初心的坚守。
《长安的荔枝》读来不免伤感,它让我们看到了君民脱节、粉饰太平、趋利避害的真实。但作者又是极具温柔的,他给正直、忠义的人一个好的结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一个强盛的朝代结束了。它的衰败,如同一颗鲜美荔枝的色变过程,迅速而慌乱。
在这次动乱中,皇帝、贵妃、帝国宰相等达官贵族仓皇逃出长安。波折于政治体系中的李善德因守住了初心流放岭南,做着一个无官无职的闲散老农却得以幸免于难,拥有了一个平淡晚年。
苏轼说,试问岭南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生于尘世,也就注定了要“与世俗居”“与世沉浮”,但我们可以做到世事洞察,却初心不泯。
在历经沧桑世事之后,我们依旧是那个有着一双清澈双眼、奔跑起来像闪电的朴素少年。